布袋戏
时间:2021-02-01 17:01 浏览量:1

 

  布袋戏又称掌中木偶戏,指花戏。其源已久,据《武林旧事》、《东京梦华录》记载,宋理宗、度宗朝、宫廷盛会的礼单上就有掌中木偶戏。闽南布袋戏之发端,民间相传,明嘉靖年间,闽南秀才梁炳鳞,屡试不第,一日与友人至清源山仙公庙卜梦,仙公在他掌中题"功名在掌中"五个字。梁再次落榜,流落街头说书,因羞于见人,以布帘遮脸,自称是"隔帘表古"。某日,一提线木偶艺人也来听他说书,觉得这说书人语言生动,表现力强,于是建议他手托偶人,边说边表演,并教给他偶人表演技艺,自此闽南有了以手掌操作的偶人戏。因偶人的躯干是用布做成的"人仔腹",形似布袋,所以叫布袋戏。或说它戏具简单,只用一只布袋便可游乡串街演出,故称布袋戏。据永春布袋戏艺人传说,永春县在明天启年间,就有两台木偶戏,一台是卿园村张森兄弟组建的提线木偶戏班,另一台是太平村李顺父子创立的布袋戏班。因文献缺乏记载,泉州在明代布袋戏的活动情况,已无踪迹可追寻。布袋戏之在泉州流传,有确切文字记载的是清乾隆年间。乾隆《晋江县志》卷72"风俗志"载:"又如,木头戏,俗名傀儡,近复有掌中弄巧,俗名布袋戏,演唱一场,各成音节。"在清代,泉州府属五县都有不少布袋戏世家口惠安东园运头村,有一俗称"运头智"的艺人,是惠安早期(约乾隆年间)的布袋戏师傅。之后,有涂寨乡宣妙村叶姓一家,自清中叶以后,世代操掌中木偶为业,创始人叶添,传子叶铜、孙叶炎生、叶钳、叶杯。炎生传子天宝、妈宝、妈赞,孙清泉(妈宝子)、秀泉(天宝子)及几个堂兄弟。至天宝、妈宝一代,已是19世纪末叶,20世纪初叶。一百多年来,惠安县掌中木偶戏以涂赛为中心幅射全县。晋江县所能知的是清嘉庆三年(1878)东石潘径村李豪所创办的"金永成"布袋戏班在当时所有布袋戏班社中,历史最久,最富盛名。因是家族戏班,人称"李家班";因班址设在潘径村,又称"潘径布袋戏班"。创始人李克茶,曾受福州官街之召,在广珠楼演出"七尺八命"一剧,轰动一时。其第二代李绳煌、李绳绵;第三代李荣宗、李祖墨(活跃于20世纪30年代);第四代李伯芬等。1945年以后,分金字和黑字两班;繁衍至今已属第五代。该文介绍了泉州布袋戏的情况。该文图片为布袋戏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