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城区2011-2012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
时间:2011-06-29 15:27 浏览量:1

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基础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性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是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举措。为保证我区于2012年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为目标,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区委、区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将其作为促进公平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2006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意见的通知》(闽政办〔2006262号)实施以来,区委、区政府以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为目标,有步骤地在本区域内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鲤城现有区属中学7所,其中民办学校2所,小学30所。截至2010年年底,我区共有13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通过标准化验收,其中公办中学5所,小学8所。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办好每一所学校为着眼点,坚持以优化办学条件为前提,以均衡师资配置为关键,以强化教育管理为保障,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校质量为根本任务,均衡配置教师资源,促进教育内涵发展,全面推进鲤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在全省首批建成教育强区奠定基础。

(二)工作目标

一是办学条件均衡化。科学制定和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和布局调整规划,形成布局合理、结构完善、规模适度的义务教育新格局。到2012年年底,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通过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验收。二是师资队伍均衡化。按照教师编制标准,配齐配强各校专任教师;加大校长和教师校际间合理流动力度,实行“小片区”内师资统一调配,实现教育软资源的均衡化。三是教育质量均衡化。教育质量均衡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标志,关注学校内涵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加强教学质量管理,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四是教育公平全纳化。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权利,使他们享有与鲤城户籍学生享有同等的义务教育政策待遇。

三、工作措施

 ()加大投入,加快建设,提高义务教育学段办学条件均衡。

办学条件均衡是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前提。坚持以优化布局为重点,以完善条件为基础,以提高效益为根本,着力推进办学条件的均衡化。

1.科学规划,加快调整,优化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根据我区外来人口增长的新情况及城市化发展的新要求,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调整,努力缩小学校间的差距。至2012年底,江南新区将新建5所小学(江南经济适用房小区配套小学、延陵小区配套小学、泉州七中江南校区配套小学、新塘小学与仙塘小学合并迁址重建、亭店小学与南山小学合并迁址重建),保留10所小学(侨星小学、新步小学、金埔小学、黄石小学、新华中心小学、培新小学、第三中心小学、明新中心小学、华岩小学、上村小学)。

2.对照标准,完善设施,不断提高学校装备水平。根据“教育强区”评估验收标准,对照《福建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全面完善中小学实验室、图书馆、信息技术、《地理》和《劳动与技术》课程实践室以及艺术、体育等装备设施。进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全区各中小学全部建成校园网,并通过宽带接入互联网,建成数字化校园,学校教室配备电脑和大屏幕,实现班班通

3.分期推进,系统架构,大力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我区现有小学30所,通过合并、迁址重建或新建整合为22所,20108所小学通过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评估验收。2011年计划7所小学完成标准化评估,至2012年年底,剩余7所小学完成标准化评估。同时,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2012年秋季前完成开智学校迁址重建,把开智学校校址迁至现鲤城区中小学德育教育实践基地,按照省颁特殊教育标准化建设标准,把特殊教育学校建成功能齐全、环境优美、设施完备的省特殊教育标准化学校

 ()优化配置,提升队伍,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均衡。

师资队伍均衡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坚持优化师资配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1.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合理核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编制,实施教师考录制度,把好教师入口关,保质保量配齐教师;完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严格实施岗位管理,推进教师队伍合理流动。

2.优化骨干教师培养。制定校长、教师培训计划,年培训率达20%以上。大力推进校本学习、校本教研和课题研究,不断提升教师素质。在教坛新秀和学科带头人等评选评优活动中向江南新区学校倾斜。完善鲤城区奖教基金的激励导向作用,扎实推进品牌教师培养工程,促进骨干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和合理流动,使我区义务教育阶段各校之间的骨干教师和品牌教师在数量、质量上大体相当。

3.推行“义务教育组团式小片区”管理。根据鲤城区义务教育学校间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2011年秋季开始推行“义务教育组团式小片区”,将现有30所小学划分为4个组团、8个小片区。一是实小-新华组团(7所小学)。以鲤城区实验小学为领衔学校,下设2个小片区,分别为实小片区(老城区)和新华片区(新城区)。实小片区包括鲤城区实验小学、艺术小学;新华片区包括新华中心小学、第三中心小学、培新小学、惠群小学、玉霞小学。二是二中心-侨星组团(8所小学)。以第二中心小学为领衔学校,下设2个小片区,分别为二中心片区(老城区)和侨星片区(新城区)。二中心片区包括第二中心小学、立成小学、新隅小学;侨星片区包括侨星小学、中山陶英小学、亭店小学、育群小学、南山小学。三是通政-新步组团(7所小学)。以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学为领衔学校,下设2个小片区,分别为通政片区(老城区)和新步片区(新城区)。通政片区包括通政中心小学、朝晖小学、东门实验小学;新步片区包括新步小学、延陵小学、黄石小学、金浦小学。四是西隅-明新组团(8所小学)。以泉州市西隅中心小学为领衔学校,下设2个小片区,分别为西隅片区(老城区)和明新片区(新城区)。西隅片区包括西隅中心小学、文小学、新村小学;明新片区包括明新中心小学、华岩小学、新塘小学、仙塘小学、上村小学。组团内统筹各类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集中开展教师教学和教研活动,片区内师资统一调配,组成学校统一评价,捆绑考核。

()面向全体,立德树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质量均衡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标志。牢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质量观,切实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丰富德育内容,大力提高德育实效性。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创新德育形式,进一步完善小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中学综合素质评价等德育评价体系。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有效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廉洁文化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环境教育和青春期教育等德育活动。   

2.落实课程方案,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开足开好国家课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成长的教育模式。学生学科全科合格率达70%以上,单科合格率达80%以上。扎实开展区域性教研活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实施教学共同成长策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不断深入。

3.全面发展,持续提升学生素质。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全面开展大课间活动,保证中小学学生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学生体质健康年达标率达90%以上。开齐开足上好音乐、美术课程,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和青少年科技活动,使每个学生初步掌握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的基本方法,有效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致力公平,机会均等,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

教育公平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追求。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致力教育公平,努力办好义务教育,依法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受教育权利,实现人人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1.做好外来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由公办学校充分吸纳,与鲤城户籍学生享有同等的义务教育权力,在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的基础上,继续对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和特殊教育学校就学实行“一免一补”。

2.困难学生得到资助和帮扶。建立学习有困难、品行有缺点的学生帮扶制度,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因厌学而产生的辍学得到有效控制。

3.不断提高教育事业发展指标。小学适龄人口都能按时入学,高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96%以上,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低于2%,应届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教育的比率不低于92%6-14岁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2%以上。

四、保障机制

()建立目标责任制度。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教育副区长为副组长,编办、发展和改革局、财政局、人事局、教育局等部门和各街道主要负责人组成的鲤城区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定期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落实经费保障制度。认真落实义务教育投入优先政策,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入部分都能做到法定增长,保证教育财政拨款达到“三个增长”,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达到省定要求。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实行单列,均衡安排,及时足额拨付;逐年提高财政预算内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全面落实和保障义务教育校舍(设备)维修改造经费,确保专款专用。教育附加费足额征收,土地出让金按规定比例用于教育,各项教育经费管理规范,使用合理,下拨及时。

 ()健全督导评估制度。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督导评估制度,落实办学行为“五规范”,按规定查处违规办学行为。严格控制学校考试次数,开展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和反馈指导工作,督促学校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招生政策,有效解决择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