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教育发展思路
时间:2012-01-01 08:48 浏览量:1

    2012年我区教育发展的主要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率先在全省建成首批教育强区”这一中心目标,高举教育现代化旗帜,坚持以夯实基础、深化改革为战略举措,以服务社会、保障民生为重要任务,以促进均衡、协调发展为基本方针,以注重内涵、提高质量为工作要求,推动鲤城教育在新起点上向更高水平的教育现代化迈进。

一、坚持均衡发展,盘活全区教育资源

    积极推进重点建设项目建设。2012年我区教育系统重点建设项目为泉州七中江南新区建设。我们将落实职责、努力工作,确保完成年度建设目标。

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以全面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为抓手,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布局调整和学校建设规划,加大经费投入,将学校标准化建设与城区学校扩容建设、新区学校建设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加强教师校际交流力度。 突出“以县为主”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教师校际交流机制。落实《鲤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实施方案》,立足优化教师资源、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新老城区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科学稳妥实施教师交流,积极推进“教师人事关系收归县管,实施教师校际交流”试点工作。继续选派部分小学校长到市直小学挂职锻炼,提升校长综合能力素质。

    二、坚持优质发展,提升素质教育实施水平

    拓展德育功能。强化“德育为先”的理念,以“生命质量”为核心,完善小学生养成教育、初中生素养教育、高中生自主教育和中职生敬业教育框架,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和课程的显性、隐性德育功能,努力形成一批德育精品课程。同时广泛开展“和谐校园”、“温馨教室”、“行为规范示范校”等创建活动,建设富有生机活力、开放互动的教室文化和班级文化,打造一批自然与人文兼顾、活泼与庄重兼顾、有序规范与个性发展兼顾的校园文化精品。

    聚活力课堂。制定《鲤城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教学研究工作的若干意见》、《鲤城区改进中小学学科教学的基本意见》。通过完善学校和学科的教学常规,加强教材管理,规范教学用书,健全行政协调、业务指导、学校自主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质量监测分析制度,聚焦课堂高效教学,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教师的课程执行力和教研员的课程指导力。从教学基本环节入手,改进教学方法,把更多的学习时空还给学生,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努力实现“活力课堂”。

    加强健康教育。要牢固确立“健康第一”的理念,把学校体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强健学生体魄,全面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要全面认真地落实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响应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号召,各级各类学校学生都要广泛持久地开展体育锻炼。认真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报告制度,建立学生健康档案,确保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锻炼活动,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的体质。

    重视科艺语卫等工作。落实科普教育规划,加强环保教育,推进“学校环保行动系列活动”,开展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绿色学校的创评活动。落实艺术教育规划,加强艺术特色学校和艺术特色团队建设,筹建“鲤城区少儿艺术交响乐团”、“鲤城区儿童舞蹈团”、“鲤城区青少年英语童话剧团”三个青少年艺术团体,不断提高鲤城教育的文化品位。落实语言文字工作的法律法规要求,提高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质量和社会规范用字用语水平,以良好的成效迎接2009年“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制定《鲤城区健康校园标准建设年实施计划》,改善学校卫生基础设施,加强学校卫生防疫和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开展学生健康知识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

    三、坚持内涵发展,增强教育核心竞争力

    提升教师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要坚持依法治教,从严治教,严格按照《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规范教师思想行为和职业行为。同时要建立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通过设立“师德师风举报电话”,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将师德建设纳入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要通过组织开展“教师读书会”、“走进经典”和“为人、为师、为学”等活动,积极构建团结协作、发展和谐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围绕展示“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的要求,探索“德育骨干教师实训基地”建设,营造宽松的教师成长环境和学术交流的氛围,不断增强人文底蕴,塑造人格魅力,

    建立队伍层次发展机制。继续实施“校长培训班”、“校长论坛”、“校长异地培训”,围绕“两强一高”(工作责任心强、业务能力强、群众威信高)的要求,以提高“辩证思维、科学判断、正确决策”和依法治校能力为重点,加强对各类学校干部队伍的培养和管理。聚焦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不断推进“教师个人发展计划工程”、“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名教师培养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奥赛教练培养工程”。

    完善科学的用人激励机制。依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严格教师准入制度;推进和完善学校教职工聘任制度,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符合学校发展需要的人事管理体制。完善学校教师聘任方案,进一步探索教师招聘、培养、管理和良性流动的工作机制。从数量、学历、职称等视角出发,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促进优质教师资源在不同学校间的均衡配置。

    四、坚持统筹发展,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学前教育:制定《鲤城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继续依托泉州三幼“中国人口早期教育暨独生子女培养示范区”示范基地,开展课程领导、课程建设、师资培训等全方

位、立体式的系统实践研究,努力实现幼儿教育内涵建设的新突破。同时,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的管理和办学理念引导,加强分类指导,建立办园质量视导和等级验收监管机制,积极扶持,不断提升民办幼儿园的整体办学层次。

    义务教育:落实义务教育“重中之重”的基础性地位,进一步落实好外来人员子女享受与本区居民同等待遇的政策,加大扶贫助学力度,加快扩建和改建新区部分小学,扩大全区义务教育容量,切实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充分保障每一位少年儿童接受均衡优质义务教育的权利。制定《鲤城区义务教育“绿色接力”方案》,进一步探索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小学教育与初中教育的有效衔接机制。同时,积极关注新形势下生源结构变化、招生考试改革等方面的政策,开展针对性调研,出台应对措施。

    高中教育:坚持 “示范带动” 和“整体提高”的思想。依托泉州七中“清华大学实验基地校”和 “汉语国际推广基地校”,发挥泉州七中在课程改革、队伍建设和教育科研方面引领和辐射作用;鼓励支持泉州六中和泉州十五中扩大高中招生规模,以特色学科和项目为突破口,努力办出学校特色,实现自主和内涵发展。加强对民办高中的扶持,整体提高高中教育的质量。

    职业教育:依托泉中职校建立鲤城职教中心,把鲤城职教中心建设成较高水平的区级职教中心。进一步改善区职教中心牵头学校的办学条件,使之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高。按照省级重点职校标准,逐步配齐配足泉中职校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各种设备设施,以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

    成人教育:紧紧围绕我区终身教育和社区教育的整体定位,要充分利用、拓展和开发社区现有教育资源,推进各类教育资源向社区居民开展教育培训活动;面向社区居民开展内容丰富、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活动,努力满足社区居民文化和教育的需求;大力推进社区教育实验单位和先进单位建设,不断扩大其覆盖范围,发展先行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创造条件申报1—2个省级终身教育、社区教育先进单位;要通过社区教育,进一步构建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使学习型社区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民办教育:贯彻“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在硬件改善、师资培养、教育管理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帮扶,努力落实“安全办学、规范办学、优质办学”的要求。严格“准入”标准,规范审批程序,落实民办学校的依法办学责任。同时加强民办非学历教育的信息公开制度建设,探索建立非学历教育的社会评价制度。

    五、坚持和谐发展,提高教育公共服务质效

    推进依法督导。根据省、市和区有关文件精神,指导各街道办事处做好2010、2011年度教育工作的自查自评工作。积极协助政委、区政府于2012年上半年组织开展对各街道办事处2010、2011年度教育工作的“两项督导”。同时加快“学校自评、政府督评、社会参评”的多元开放的评价机制建设,针对教育发展中的难点、重点和热点,开展课堂教学基本环节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教育信息化、减负增效等专项督导。进一步完善发展性督导评估机制,建设教育督导网络信息平台,逐步推进教育督导信息化。

    推进依法行政。坚持政府信息公开和校务公开,推进教育电子政务,拓宽网上办事项目和网络互动渠道,进一步落实机关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切实转变教育管理职能,在公开办事指南、简化办事程序、改善办事环境、实行政务公开、提高行政效能上下功夫,通过责任制考核,加强制度规范,严肃工作纪律,提高办事效率,实现优质服务,不断推进教育行政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努力创建学习型、管理型、节约型、服务型、和谐型机关。要规范学校收费,坚持收费公示制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协同财政行政部门加强对学校经费收支的监督,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教育问题,努力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改善民生上。

    推进安全保障。深化“平安校园”创建活动,推动民办校园的平安创建工作。以创建“平安校园”为载体,进一步加强安全教育,重点突出交通安全、防溺水、防火灾、防传染病和食品安全,积极开展各类安全主题教育活动。全面抓好教育系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的落实,切实做好学校周边综治工作,全面落实各类安全保障措施,建立网络安全防范机制,完善应急机制建设,杜绝各种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力保学校正常稳定的教育教学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