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鲤城区劳动工资情况分析
时间:2018-06-01 14:10 浏览量:1

 

  2017年,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的决策部署,齐心协力,抓住机遇,迎难而上,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发展,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保证了全区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推动从业人数和工资水平稳定增长。  

  一、劳动工资整体情况  

  2017年劳动工资统计年报数据显示:全区城镇非私营单位年末从业人员9.43万人,同比下降0.89%,全年累计发放从业人员劳动报酬47.65亿元,同比增长5.56%;年平均工资5.26万元,同比增长5.15%。  

  (一)从业人员数小幅下降  

  2017年,从业人员数较去年减少850人,呈小幅下降趋势。从行业来看, 19个行业中,有8个行业从业人员数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同比下降30%,制造业同比下降11.95%,其余6个行业的降幅均在6%以下。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人数下降主要是个别企业业务活动变化,行业归属变更,以致人数减少。制造业人数下降主要是企业停产、关闭、破产及效益不佳影响,致使人员流失。而从业人员数增长幅度最大的是建筑业,2017年建筑业从业人员数3.45万人,同比增长3.96%,主要是泉州市广厦建筑劳务公司拉动。  

  (二)平均工资稳步提高  

  2017年,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和平均工资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分行业情况看,不同行业工资水平均呈增长趋势,但行业间工资水平不平衡,就平均工资而言,有10个行业高于平均工资。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15.13万元的平均工资遥遥领先;其次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金融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分别为13万元、10.06万元。工资水平较低的行业分别是居民服务业和住宿、餐饮业,平均工资分别为3.82万元、3.48万元。  

  一是劳动力人员的减少,企业适应人才市场供求的矛盾,人力资源成本不断增加。二是高收入行业中的金融、房地产、信息传输和信息服务业,拉动了工资增长水平;三是国家政策性增资因素,机关、事业单位调整晋升工资和津贴补贴的兑现推动工资水平增长。  

  (三)三产从业规模扩大  

  随着全区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第三产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从业人员逐步从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2017年,全区城镇非私营单位年末从业人员中,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8767人,占比30.52%,比2016年增加2018人,占比提高2.4个百分点。  

  二、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就业层次较低  

  2017年,我区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行业分布差距明显,用工量最大的制造业、建筑业用工比重分别占到32.7%、36.6%,二者合计占比69.3%,这些行业大部分是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层次不高。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这三个行业合计从业人员占比仅1.1%。  

  (二)行业间工资差距扩大  

  2017年,全区平均工资最高的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工资水平最低的住宿和餐饮业的4.3倍,对比去年3.2倍略有扩大。工资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差距为11.65万元,2016年差距为7.33万元,差距逐年递增。  

  三、意见和建议  

  (一)大力发展服务业,拓展就业空间。服务业的发展能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带动更多的人就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其劳动密集程度高,就业弹性也大。因此,继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要通过健全完善产业、财政、税收等政策,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扩大就业的主要方向,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二)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劳动力素质低,缺乏专业技能,是结构性缺工的主要原因。人社部门要针对不同的就业群体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全面提升劳动者的技能,要整合社会培训机构的资源,充分开设形式多样、实用性强的、技术含量高的培训课程,满足企业对各级各类技能人才的需要。  

  (三)适当提高低收入行业工资水平。政府一方面要加大对垄断行业收入的监管,另一方面要适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增加低收入人群收入,努力构建和谐公平的收入分配机制,逐步拉近工资差距,缓解行业收入不公造成的矛盾,确保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