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城区“十一五”机械汽配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时间:2008-02-29 10:46 浏览量:1

鲤城区“十一五”机械汽配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鲤城区委、区政府将机械汽配产业作为重点培育发展的三大新兴产业之一,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我区已初步形成了集生产、销售、服务等诸多领域的机械汽配产业群。在新形势下,我区机械汽配产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在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科技进步等方面也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因此,只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整合资源,提高汽配产品研发能力,才能做大做强机械汽配产业,增强发展后劲,使我区的机械汽配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现提出鲤城区机械汽配产业发展规划建议如下。
一、鲤城区机械汽配产业基本情况
(一)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鲤城区致力于机械汽配产业的培育与发展,鲤城区的机械汽配产业呈现出高速高效的发展势头,于2004年被中国重型机械汽配联合会授予“中国汽车工程机械配件产业基地”称号。目前机械汽配产业已发展成为鲤城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包括汽车配件、工程机械、纺织机械及其他等,主要聚集在江南工业区。截止2005年底,鲤城机械汽配行业企业有228家,占工业企业总数的21%,实现产值98927万元,占工业企业总产值的10%,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4家,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12.4%;实现产值78312万元,占机械汽配产业总产值的79.2%。全区机械汽配企业缴纳国家税金达5804万元,占全区工商税收总收入的9.3%。产品以汽车配件、工程机械配件、针织轻纺机械、环保餐具生产设备为主。汽车配件产品以内销为主,其中汽车轮胎螺钉、曲轴连杆螺钉、板弹皱簧型螺及螺母等汽车底盘件、易损件、紧固件,在全国汽配行业中名列前茅,占全国市场份额的85%以上。双塔、合德、联发、银泉等一批重点企业已成为一汽、二汽、柳汽、海南马自达等国内大型汽车集团公司的协作企业;奇星、长江、新盛等企业成为国内生产装载机、履带式推土机“四轮一带”等底盘件、易损配件的主要基地。
(二)发展优势
1、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明显增强。我区机械汽配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具有明显优势,地位举足轻重。汽车配件企业生产的汽车底盘紧固件配件在全国市场占有量达85%,占汽车制造厂配套份额的10%;工程机械企业生产的工程机械配件“四轮一带”产品占国内市场份额的60%,占东南亚市场份额的30%。
2、产业聚集步伐加快。近年来,区政府积极规划建设机械汽配制造基地,引导鼓励企业入园,提高了关联集聚度,机械汽配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在江南高新技术开发园区已聚集了18家重型机械和汽车配件企业;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注重二次创业和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正在向制造基地方向发展,泉州奇星机械有限公司、泉州长江工程机械厂等企业,已成为国内生产装载机、履带式推土机的“四轮一带”等底盘件、易损件的主要生产供应基地。
3、产业发展后劲大。目前我区已聚集了一批机械汽配企业,涌现出一批实力雄厚、美誉度高的机械汽配生产名厂,双塔汽配、联发机械、江南东风汽配等企业主动与国内知名汽车生产企业接轨,与江铃汽车集团、东风汽车集团、东南汽车集团以及广东大长江、济南轻骑铃木、东风汽车厂、一汽青岛、广东富华等国内大型的汽车、摩托车主机厂组成战略伙伴关系,通过定点配套,借鉴它们的制造、工艺技术和经营管理理念,实现了销售、采购、物流、产品开发体制的不断创新。一些企业产品的技术创新、质量档次和品牌效应明显提高,不仅销售规模在国内同行业位居前列,而且创出了自己的品牌。
4、产业外向度不断提高。我区机械汽配外贸出口一直保持强势增长,据调查,全区机械汽配制造业有25%以上的企业产品出口,出口的市场由东南亚开始向欧美等国转变。如泉州市江南东风汽车配件厂生产的制动器凸轮轴、销轴、高强度螺栓、转向节臂、金属锻件等系列产品,除配套东风汽车各成员厂、一汽青岛等外,还销往东南亚市场;泉州奇星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挖掘机、推土机底盘件产品70%出口国外,2005年企业生产四轮25万个,轨链总成1.5万条,自营出口创汇1032多万美元,种种迹象表明我区机械汽配在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已初显先发优势。
(三)薄弱环节及制约因素
1、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没有形成产业链,缺乏带动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我区尽管是全国“机械汽配产业基地”之一,但仅有15%左右的企业是规模以上机械汽配企业,大多数仍然属于中小企业,无法带动产业在技术创新、市场开发等方面向更高层次提升。
2、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企业普遍缺乏高素质人才,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大而不强。据了解,全区机械汽配企业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比例还不到20%,多数企业没有核心技术,存在着“一流设备、二流管理、三流产品”的现象,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绝大多数企业产品是维修市场配套产品,没能进入主机厂配套。
3、零配件企业集团化趋势弱。产业集聚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企业产品过多,规模小,企业各自为战、互相仿冒、竞相压价等恶性竞争现象时有发生,价格无法相应提高,企业利润较低,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
4、投资载体严重不足。不少企业已进入产业升级和企业转型的发展阶段,面临着新的投资和二次创业选择,但由于我区土地资源有限,无形中制约了企业发展的空间。
5、企业融资困难。我区机械汽配企业都是在农村与乡镇兴起的,其中绝大多数是民营中小企业。由于企业资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在国营大型金融机构融资的可能性小。而民营中小银行成长缓慢、民营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受到严重制约,更使机械汽配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6、人力资源匮乏。机械汽配企业的竞争力多数建立在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基础上。随着竞争日趋激烈,缺乏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只能以成本竞争为主,使这些企业的人员工资维持较低的水平。我区汽配企业除了受“民工荒”影响,近期的“技工荒”尤为明显,高级技工、高层次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不多。
二、产业发展环境
福建省委、省政府为把我省建设成为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正在重点抓汽车汽配产业集聚,重点培育机械汽配产业,把该项产业作为推动全省工业经济发展和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主引擎,为我区发展机械汽配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得到重视和西部大开发的逐步展开,工程机械及其配件产业面临千载难逢的大好发展时机,可望有20-30年稳定的高速增长期;汽车消费市场巨大,据估算,至2010年,我国零部件产值将达18000亿元,在今后3-4年内,世界汽车跨国集团及零售市场还将对国产汽车零部件提供300-500亿元的采购大单,为我区机械汽配产业提供广阔的市场。
三、产业发展总体构想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立足实际,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我区荣获“中国汽车工程机械配件产业基地”荣誉为契机,实施“项目带动、市场带动、名牌带动、信息化带动”等四大战略,形成各具特色的高度社会化分工、专业化协作的产业配套体系;以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为动力,加快整合现有机械汽配产业的资源,合理布局产业集群,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完善配套服务体系,促进产业集聚,结成上、中、下游产业链,构建机械汽配产业集群,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机械汽配产业基地。
(二)发展目标
继续巩固、整合和提升机械汽配制造业,引导企业扩大规模,壮大总量,增加产品种类,优化产品结构;集中力量引进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的龙头项目,加速产业链的形成,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和优化提升;建设上规模、有水平的汽配市场、物流中心、行业经济总部,实现市场与产业良性互动,为全省汽车产业服务。力争至2010年,全区机械汽配产业集群生产、销售总量达100亿元。
(三)产品发展方向与重点
零部件产业是鲤城当前应该着力培育的重点领域。要积极引导零配件业往高、专、特、精方向发展,搭建招商引资平台,为生产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做大做强零部件产业。随着一汽、二汽合作项目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推动原直接配套厂家迅速跟进到鲤城发展;引进一批更具实力的新的零部件厂家,在鲤城机械汽配基地建成一批配套企业;本地现有企业应大幅度提升水平,主动承接厦门汽车城二期建设的辐射作用,尽快融入配套体系。我区零部件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紧紧依靠整车制造企业,尽可能争取成为其主供应商,提高整车零部件配套比例。支持和鼓励企业加强国际合作,利用高新技术提高产品水平与制造水平,进入国际配套体系。引导有条件的中小零部件企业,提高专业化水平和技术水平,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的零部件产品,鼓励企业从零件生产制造走向部件、总成生产,逐步形成适应整车企业先进采购方式、按专业化分工、分层次的零部件产业体系。
四、产业发展对策
(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
1、提升园区载体功能,拓展产业集群集聚空间。一是建设机械汽配产业园区,推进产业集聚。目前我区的机械汽配企业大多为一汽、二汽、柳汽、东风等国内大型汽车集团公司的协作企业,随着近年来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国内大型汽车集团公司对我区汽配生产配套企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汽配市场环境的变化,我区汽配生产企业急需扩大规模,壮大总量,增加产品种类,优化产品结构,加强汽配产品研发。二是整合内部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对经过市场经济优胜劣汰保留下来的企业,进行整合、扶持,积极推进企业与国际同行业先进企业的“对接”工作,优化汽配生产行业的产品结构。三是引进若干家国内外知名汽配制造厂商落户鲤城,带动我区机械汽配产业的发展。
2、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构建品牌创造和品质提升平台。引导企业树立名牌意识,突出主业,强化主业,制定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推行ISO9000:2000、ISO14000、SA8000、ISO/TS16949等质量管理体系和产品生态标签的认证工作,通过资源整合、品牌延伸等办法,不断提升产品的品牌效应,打造品牌企业群。
3、大力推进“三大”创新,精心培育企业核心竞争优势。一是要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引导民营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渐由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管理方式转变,增强企业活力。二是要重视技术创新。设立专门的研发部门,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为企业产、学、研搭桥引线,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科技攻关,集中力量攻克产品生产的关键性技术。三是要全面实施管理创新。引导鼓励民营企业在原始积累与做大做强之间加快转化,促进企业管理机制变革;加快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合理分离,建立现代企业的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强化资本经营意识,通过强强联合或强弱兼并等形式实现低成本扩张,构建股份制企业,增强企业竞争力;推动产业的标准化建设,按照产业发展的要求,建设标准化的厂区、标准化的厂房,标准化的生产流水线,生产标准化的产品,实行标准化的管理。
4、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与我区汽配生产行业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产值超5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充分发挥其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产业龙头作用。鼓励我区机械汽配龙头企业不断将一些配套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帮助协作配套企业做好与龙头企业相衔接的质量、标准、管理等工作,积极支持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的供应网络,建立最终产品与零部件厂商的战略联盟,努力提高龙头企业的配套率。
5、加快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改造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进一步改造提升机械汽配产业;引导企业实现产品信息化、生产过程信息化、市场需求和生产供给信息化、决策管理信息化来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帮助企业在网络环境下开展企业业务和实现不同企业之间的协作,包括协同设计制造、协同商务、网上采购和销售、资源共享、供应链管理等,建立企业之间的动态联盟,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二)发挥龙头项目带动效应,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以打造百亿机械汽配产业为目标,继续做大做强做优我区机械汽配产业中比较优势明显的汽车配件、工程机械配件、纺织机械及其他等龙头项目,重点扶持挖掘机、四轮一带、汽车紧固冲压零部件、扭力胶芯、纺织大圆机等五个具有技术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项目,充分发挥龙头项目带动效应,增强产业集群发展后劲。“十一五”期间,全区机械汽配产业集群规划新建、续建重点建设项目12个,总投资8.25亿元。新增效益预测:增加销售收入12.59亿元,利润1.64亿元,税收0.69亿元,创汇1200万美元。(具体规划项目见附表)
1、汽车配件
以双塔汽配、东风汽配、联发机械、福辉汽配、合德汽配等企业为龙头,充分挖掘汽车配件制造业潜力,提升产品档次,力争“十一五”期间,形成10家有较大规模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主要总成及零部件专业厂,建立一批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总成零部件企业,重点零部件取得突破,逐步形成模块化,争取加入国际供应商行列。双塔汽配要尽快实现江铃、五十铃汽车备胎架总成的批量生产,逐渐成为生产左开式备胎架总成的企业。要提高产品技术含量,通过引进技术,开发东南CP1.3L新型车配件和江铃VM新型发动机配件项目,增加产品附加值。
2、工程机械配件
以奇星机械、长江工程机械、泉海机械等重型机械骨干企业为龙头,加快整合工程机械产业,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奇星机械“十一五”期间继续扩大生产规模,生产“四轮”要达到50万个,轨链总成3万条,完成工业产值3亿元,并加快与新加坡和隆集团共同投资2亿元,合作生产挖掘机项目;长江工程机械将进一步扩大再生产,上“四轮一带”自动化生产线,产品为主机厂配套,争创省著名商标,扩大对欧美出口。
3、纺织机械及其他
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纺织机械行业企业入驻园区,以台资企业卜硕机械、华星机械、远东环保、培新机械、汉威机械等为龙头,推进纺织机械、环保机械企业空间集聚,形成品牌效应良好的纺织及其他机械制造基地。卜硕机械计划引进中心加工、数控车床、摆差仪等国外先进加工设备,开发生产纬编针织大圆机及其配件;华星机械正在重点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力争研制出六色电脑自动调线机、双面电脑提花机等高附加值的新产品。远东环保新产品开发研究中心自行开发研制的高科技“绿色新型墙体材料--加气混凝土砌块生产线”及“DSG数码射流气浮白水回收”污水处理设备,在“十一五”期间要投产,成为企业新的发展及新经济增长项目,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三)转变政府职能,构建公共服务平台
1、培育生产要素市场,加快产业集聚。要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发展、健全完善支撑机械汽配产业集群发展的各类生产要素市场,促进原材料、资本、知识、信息、技术、人力、土地资源等围绕产业集群流动、组合和优化配置。规划新建一批对产业集群发展带动力强的专业市场,沿省道301线两侧规划300亩地块,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汽配生产企业总部及研发中心,构建“江南汽配十里街”;在金柄片区规划300亩地块,建设泉州汽车汽配交易中心。以传统市场为基础,应用信息技术,建设网上市场,发展电子商务,为机械汽配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推动产业的集聚和产业链的形成,实现市场和产业互动。
2、加快汽配物流体系建设,增强产业集群的物流支撑。充分利用我区的区位优势和现有基础,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建设泉州国际汽车物流中心,培育发展物流市场;鼓励和扶持机械汽配产业集群区域内从事运输、仓储、货代服务和批发配送业务的企业扩大经营范围,延伸服务领域,向第三方物流发展,与大物流园区对接、配套。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发挥物流业对工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3、加强银企合作,缓解企业融资难。充分利用货币信贷工具,引导信贷资金投向,鼓励和大力推动商业银行适应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改进信贷管理体系,完善信贷激励约束机制,创新信贷品种与服务方式;通过政银企合作研讨、融资洽谈等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方式,深化政银企沟通协作机制,促进解决政银企信息沟通不畅问题;推进融资方式创新,改进投资结构,解决融资渠道单一问题;推进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支持和配合为产业集群融资服务的各类担保公司的设立和开展担保业务。
4、构建中介服务体系,为机械汽配产业的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健全和完善我区机械汽配同业公会,充分发挥公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同行业之间信息、人才、技术的共享,降低成本,缩短创新周期,形成市场竞争能力强的产业群体;鼓励采用“有条件的中介机构和龙头核心企业共同注资”的办法建立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发展会计、法律、审计、评估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为机械汽配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服务。
5、构建政策支撑保障体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一是强化政策支撑体系。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汽配产业集群的现状,制定促进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要制定支持龙头核心企业发展、产业链企业入驻工业园区、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建立研发中心、实施信息化、创名牌等方面的扶持政策。要设立区财政扶持基金,每年都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汽配产业集群发展。二是落实保障体系。各有关部门要把加快汽配产业集群发展作为推动经济新一轮跃升的载体、抓手和推动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实行领导挂钩责任制,深入调研,采取措施,狠抓落实,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服务到位。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效能,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机械汽配产业集群的加快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四)推进人力资源建设,营造良好的吸引人才的氛围
一是营造良好的用工环境。加快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信息征集与评价体系,提高企业的诚信意识;强化对企业贯彻《劳动法》的监管,督促企业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保障企业与员工的合法权益,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员工医保、社保等福利机制,营造良好的吸引人才氛围。二是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留人用人导向机制,鼓励企业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引进和培养紧缺急需的高层次、高学历人才和实用型、高技能人才及熟练工人;建立激励机制,通过环境留人、制度留人、条件留人,让技术骨干或业务骨干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提高熟练工人返岗率。三是通过企业、劳动部门及政府相关部门协作,加强行业培训工作,采取举办企业用工供需会、定期发布用工信息、建立多层次的人才、人力资源网等方式,畅通劳资双方信息,为企业招贤纳士。
(五)推广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节能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进一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以“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方向,着力推动循环经济。二是重点抓好工业园区的环境准入关,严格控制严重污染又难以治理的工艺、产品和设备进入园区,集中治理园区污染,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最终实现园区“零排污”。三是制定相应配套政策,提出循环经济发展思路、目标、步骤和财政、税收、金融、投资、技术等配套政策。切实树立循环经济理念,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