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古民居、古街巷简介
时间:2022-04-15 09:31 浏览量:1

市区古民居、古街巷简介

 

1.西街116号宋宅:原为粘姓府第,1912年菲律宾华侨宋文圃购买改建,至1915年完工。

临街大厝为三开间双护厝,建筑面积千余平方,有大小房间40间。厝外有石埕百余平米,具闽南传统建筑风格。外围墙临街大门上额刻“洲紫新筑”,系钩勒赵孟頫遗墨而刻。正屋大门匾书“花萼相辉”,东扇门书“题杏”,西扇门书“赋梅”。大门两侧开两小门,东门书“凤毛”,西门书“麟趾”。大门两侧有青石雕,东面雕麒麟,西面雕虎象。正房两边护厝,中间有圆窗,系砖石结构花纹砖。整座大厝有瓷雕、木雕、砖雕等,精美之至。

大厝后为双层洋楼,三房二厅二角间,外观为西式洋楼,内部结构为中式古厝。建楼时木料全部从菲律宾运来,原拟建钢筋水泥楼,因战乱不能运入,改为砖木结构。历经90余载岁月沧桑,现已为危房,二楼正面原有木构走廊,现木板全部塌圮,仅余几根砖柱。洋楼前仍有一石马槽颇具古风。东南大学建筑系为此宅作一建筑模型,陈列于闽南建筑博物馆。

*宋文圃(1890-1945),为旅菲爱国华侨。曾任培实、培英、培元、西隅等中小学校校董职务。1951年起,宋家陆续无偿捐赠给政府使用产业有原武警支部、幼师及其附属幼儿园等。

2.旧馆驿古街巷:位于鲤城区西街中部南侧,南端为东西走向的古榕巷横断。元代巷内设有专供过往官员、信使住宿及更换马匹的馆舍(犹今之招待所)。明代,馆驿迁往西街头北侧(今影剧院附近)的“驿内巷”。此巷即名“旧馆驿”,旧馆驿巷是古城区保存较完好的古街巷之一,虽然这条巷长仅200米,但巷中历史积淀丰富,有明嘉靖间御史汪旦、户部侍郎庄国桢府第;有清举人龚维琨、刑部主事王海文、清嘉庆间进士杨滨海故居、清“亦香吟馆”等文物遗址,当前尚保留明清时代古朴典雅建筑风格古民居10余座。最值得提道的是“牛仔驿龚”和“牛仔驿王”。龚宅2座,分别为龚维琨、龚显鹤所建,龚宅文脉绵延,时有诗人墨客聚啸,吟哦之声不断,其风雅为近代泉州人所津津乐道。当代朦胧派诗人舒婷(龚佩瑜)亦出自此门。22号宅门匾有“唐安别墅”字样,三开间两落,为王宅。

当下,旧馆驿入选《全国“十一五”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规划》,国家发改委拟对该项目安排补助资金235万元。有关建设单位正抓紧做好可研批复、规划、土地、环评等项目前期工作。

定心塔:又名城心塔,位于鲤城区西街井亭巷内69号民宅内。始建年代无考,明万历元年(1573)重修,乾隆十四年(1749)再次重修。现存塔身为八角五层,高约4.5米。底座用花岗岩筑砌,余皆用红砖砌就,系仿楼阁式建筑。塔顶置有葫芦形塔刹,塔身外涂抹石灰,每层各错开设置佛龛四个。塔边有“玉泉井”,井亭巷亦因此而得名。

3. 镇抚巷:镇抚(镇抚,原是古代官名,起源于宋;元代设置镇抚司,府设镇抚2人)巷在市区中山中路中段,东连敷仁巷直通南俊巷,西接中山路。明代镇抚司(掌本卫刑名,专理诏狱)置于此,故名。

这条600余年的古街巷内,有两广总督黄宗汉家族建筑群、徐云骧进士第、湖广道监察御史龚云致府第遗址……可以品味千年古城的历史气息。

另注:镇抚巷过去也俗称沟尾下巷。

黄宗汉故居及周边:黄宗汉宅位镇抚巷北侧,门牌51号,座北朝南,原为三进三开间硬山式建筑,东有护厝,前有石埕和围墙,现第三进及东侧之屋被泉州市半导体厂改建为现代化楼房;黄宗澄宅,位于宗汉宅的西侧,门牌49号,两座并排,原亦为三进三开间硬山式建筑,西有护厝,前有石埕和围墙,现第三进也被改建为现代化楼房。宗澄宅的正厅屋顶文革后翻修,厅中挂有我国现代著名画家徐悲鸿为黄母描绘的油画半身像,在黄宗汉宅前立有“大司马”的花岗岩石刻,原是清源山的黄宗汉“忠勤正直”石牌

4. 老范志大厝:位于鲤城区九一路北,后紧邻桂坛巷。厝主吴亦飞(生年不详),晋江人,本系穷儒,清乾隆年间研制神粬药茶,取范仲淹“先忧后乐”之志,故名“范志”。开张之始即生意兴隆,更以左宗棠平定回疆一役,范志神粬大显功效,获巨利,遂营建老范志吴宅。宅由三座三开间五进的大庭院组成,格局几乎相同。各院落之间以防火墙相隔,侧面墙设门,与各院落相连通。宅院两侧均建有护厝,计30余间,组成规模宏大,且富有层次和建筑结构特色的大型宅院。现前面大石埕已废,东面原有的商贸场所、书房及假山、鱼池等园林绿地已不复存、或废圯。

*老范志神粬药理功效为疏风解表,治疗四时感冒、风寒暑湿、中暑腹痛、呕吐腹泻疟疾、霍乱等症。尤以治疗脾胃方面、消食化积、醒脾开胃为佳。男女老幼四季皆宜。1985年被评为福建省优质产品,2007年列入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范志万应神粬几百年来驰誉海内外,在台、港、澳三胞中享誉尤深。

5. 青龙巷、聚宝街、李贽故居

青龙巷:青龙巷因青龙宫而得名,位于泉州古城城南片区,原规划保护范围南起港仔乾,北至横街,东起斗门头,西至青龙巷与聚宝街之间的中间地段。以青龙巷古民居群为中心的城南保护片在1993年被列为《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区)分区规划》中的“三片一线”之一。

青龙巷,全长235米,宽5.5米,由北向南延伸到优美的南环城河,就像一条青龙蜿蜒入河。青龙巷在宋代即已初具规模,迄今有上千年的历史,古语说“金青龙、银聚宝”,“青龙”指青龙巷,“聚宝”指聚宝街,足以证明青龙巷曾有的繁华富庶。相传昔时有许多当铺,是蕃商兑换货币的重要场所。其南边的“龙头”部分是当时的码头,亦称“车桥头”,设有“来远驿”,用于接待蕃商,现有市重点文物保护石碑。  

青龙巷有典型的清代闽南传统的院落式民居,也有本世纪初从东南亚归国的华侨兴建的中西合璧式洋楼,精致的红色外墙砖雕,独特的西式窗棂,使得这些民居别具特色……岁月蹉跎,许多古民居已被翻新或损毁。

道才巷:位于泉州老城区南门聚宝街,贯通聚宝街与青龙巷。小巷全长190米,宽不足1米。传说古时巷中有贤者,才华横溢,时人称道,小巷因名“道才”。

走进其中,仿如过“一线天”,故而令人印象深刻、津津乐道。小巷历史悠久,巷侧高墙多为闽南特色的“出砖入石”,亦有古榕盘根交织,平添雅致。道才巷5号处有一石埕,埕边有一水井名“隐泉”,井水清澈。小巷的中部仍保存有苏家花园的残址。据说当年的苏家花园是泉州最具特色的私家花园,文革期间,花园的小亭子、石拱桥、石笋等被移入开元寺内。

聚宝街:“聚宝街”位于泉州旧城区南部,北起万寿路,南至厂口旱闸,长400余米。宋元时代,泉州对外贸易兴盛,刺桐港对外交通贸易极其发达,四海番舶,五洲商旅云集于此。这条街上交易各种金银珠宝、绸缎布匹、香料药材、茶叶瓷器等,故取名聚宝街,意为汇聚四方奇珍异宝。经历沧桑,当年的来远驿、车桥头和番坊,目前只剩下遗址。

李贽故居:李贽(1527~1602年),原名载贽,字宏甫,号卓吾,明代反封建反压迫反束缚的思想家、史学家,有《焚书》、《藏书》、《史纲评要》、《四书评》等著作存世。李贽思想对明清两代、“五四”时期的思想文化及日本的明治维新都产生过深远影响,在中国思想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相当地位。1981年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和《人民日报》发表的《爱国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力量》,把李贽列为中华民族杰出的历史人物之一;其后《红旗》杂志、中国历史博物馆联合编写的《中华英杰录》,把李贽列为我国历史上83位英杰之一。

李贽故居是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门万寿路123号,是一座两进三开间的普通民房,现存正面一间和正厅堂。正厅堂宽6公尺,深9公尺,前有天井。正厅还保持清末修葺的建筑形式,坡屋顶,砖木结构。2004年鲤城区委、区政府对故居修葺一新,设立陈列馆,展馆分为5个展区,分别展示李贽的生平事迹、思想著作、各地县志对李贽的记载、泉州出土的文物等内容。

6.东观西台吴氏大宗祠:东观西台原是明朝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翰林庶吉士、监察御史吴龙征的府第。因吴龙征官居东观侍读、西台御史,所以府第立匾“东观西台”, 后沿袭为地名。吴龙征的九世孙吴朝诠当时将东观西台宅第前三进献给族人改建宗祠,留后一进自居。族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4月开始改建,历时5年完成。另晋江钱头村人吴鲁(字肃堂)以光绪十六年(1890年)一甲一名进士殿选状元,族人额手称庆,并加速完成宗祠建筑,祠前更竖起状元旗杆。世纪沧桑,1999年10月东观西台进行落架大修,到2000年10月竣工。整体建筑规模宏大,祠宇不凡,集闽南木、泥、石、砖传统建筑技艺于一体。门前照墙福禄寿和合构图,含意深远。

7. 后城

后城古街巷:位于鲤城区海滨街道办事处,原名三教铺,巷西起文庙广场,东至兵马司桥巷,巷两边古民居鳞次栉比,其建筑形式分三类,一类是两进或三进硬山顶(或悬山)带双护厝,第一进为“凹寿”式,第二、三进多带厢房或迥廊,厅后多为花园,或假山。二类是临街为围墙内为天井,二进、三进为硬山顶(或悬山)建筑带双护厝。三类是“手巾寮”式,通道与厅、房、后轩、天井等错落组合。巷南侧傍宋罗城城濠沟,上有祖师巷桥、百源桥、清真寺桥、兵马司桥与涂门街相勾连。壕沟边有巨榕参天。

1994年旧城改造后,东段民居已基本拆除,西段尚部份保留旧貌。

济阳别墅:位于鲤城区后城西北侧(后城114号),系富商蔡德燥于光绪甲辰(1904年)所建。

济阳别墅占地约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坐北朝南,建筑形式为三开间二进,穿斗式木构架,硬山式翘脊屋顶,东有东厅,西有护厝。屋后为花园。

别墅临街筑三米高围墙,墙东侧正大门门额书“济阳别墅”;西侧设一小门为平时出入,围墙内有白石大埕,置石板花架,墙壁中间有石刻“福寿”二字,据传是从北京颐和园拓来。第一进凹寿式大门门楣上原悬挂国民政府徐世昌题“急公好义”匾额(毁于文革中)。两旁为下厅房。天井东西两边有“榉头”(回廊)相连。第二进主要建筑分别有前厅、正厅和后厅,厅堂两旁为左右大房和后房。以厅堂为主的组织建筑布局,合理的沟通各活动空间。主厝侧设护厝。大厅的门棂格窗雕满花饰,并用细楠木条嵌入苏东坡诗句:“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菏池,秋饮黄花洒,冬吟白雪诗”,工艺十分精细。

走出后厅即为花园,因埕之西北处遍植石榴花树,故西护厝的入门横额雕有“多榴别墅”四字。

后城蔡宅整座别墅布局齐全,匠艺精致,用料讲究,为市区内不可多得的中式别墅。

*蔡德燥(1866~1944年),字克宽,晋江人。早年旅居菲律宾,从事国际贸易,为马尼拉市华侨富商。1904年定居泉州后城,建此幢中式别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