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城的故事
时间:2022-04-21 00:00 浏览量:1

  鲤城区,泉州市中心城区。地处晋江下游,东与泉州市丰泽区相连,南与晋江市交界,西与南安市、晋江市接壤,北与南安市、泉州市丰泽区毗邻,辖区面积53.74平方千米。2012年末,辖区总人口37.56万人。现辖开元、鲤中、海滨、临江、江南、浮桥、金龙、常泰8个街道,79个社区居委会。

  鲤城区,1985年改制前为泉州,泉州古城形似鲤鱼,遂称“鲤城”。

  但泉州这个鲤鱼城,是怎样形成的,对一些人来讲,就未必了然。

  泉州之有像样的城郭,除却早期的衙城外,始于唐天祐三年(906年),距今一千多年了。那时的泉州城,周三里又百六十步,辟有四门,称“子城”。其范围北至泉山门(今爱国路口)、南至崇阳门(今花巷口)、东至行春门(今南俊巷口)、西至肃清门(今会通巷口),是节度使王审知建的。

  南唐保大四年(公元946年),节度使留从效扩建城郭,周长一下子从三里增加到二十里,称“罗城”。罗城的南城墙就在现在的后城、金鱼巷、新门后街。横贯泉州,与涂门街、新门街平行的,连接通淮门和临漳门的濠沟,就是罗城的南城河。南城的城门叫“镇南门”,大约在金鱼巷口附近。

  到了宋朝,海外贸易发达,泉州商贾云集。但朝廷规定,外国人不得进入城内居住。于是“一城要地莫盛于南关,四海舶商、诸番琛贡皆于是乎集”。镇南门外一带逐渐形成一片外国人的商住区。但是,城南靠近晋江,地势低洼,年年都会遭遇洪水。为了保护来华经商的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宋绍定年间(1228—1234年),郡守游九功在罗城以南,沿着晋江筑起一道四百三十八丈的长墙以防洪水,称“翼城”。

  至于将泉州连成形似鲤鱼的大城,却是元朝的事。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监都偰立玉“扩罗就翼”,就是把罗城南城墙拆掉,将城区扩大到翼城,并把它连接起来,成为一个周围三十里的上宽下狭的长形城郭,鲤鱼城到了这时,才算形成。明朝洪武初年,在城东仁风门和通淮门之间辟小东门,直对城外有名的风景区东湖。何乔远在《闽书》中说:“小东门,其门直东湖之嘴,早日初升,湖光潋滟,如鱼饮湖水者然。”这也就是泉州民间盛传的“鲤鱼吐珠”之景了。

  泉州因形似鲤鱼而别称鲤城,故有泉州属鲤鱼穴的附会之说。人们以人有肚脐,推断鱼也会有肚脐,其位置应在中心点,又因为脐是圆形,向下凹,所以把位于鲤城中心的一口古井说成是“鲤鱼脐”。此井俗称“城心井”,位于西街和花巷之间的井亭巷,井附近有座砖塔,名“定心塔”,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虽说是无稽之谈,但是城心井出泉既多又快,每逢大旱之年都未曾干涸过,亦是一奇。清康熙年间,曾任福建提督的泉州人蓝理“精于青鸟之术,以泉为鲤郭,宜动不宜静,故赛会迎神,凡以祈国泰民安之意”,可见当时已有通过迎神赛会来活跃“鲤鱼”的做法。

  还有民间传说,泉州地形像鲤鱼,邻界永春城则像一张大鱼网。永春人善于经商,自从永春建城后,每年来泉州贸易,总是“渔翁得利”。因此泉州城利权外溢,其他遭遇也有许多艰难,后来决定在开元寺的两侧,建立东西两座高塔,作为刺破鱼网的象征以后才得平安顺利。这是神话,但它却一直流传到现在。                                             

  (龚书涵/整理  吴英明/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