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鲤城100问(文物)
时间:2022-04-15 09:47 浏览量:1

 


    鲤城新门外的石笋因何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鲤城区新门外的石笋,由五段圆柱体花岗岩雕琢垒叠而成,下段较粗,上段较细,末端略作尖锥状,其状如巨笋耸立,俗称石笋。石笋南侧的晋江也因之雅称笋江;而其西南侧桥梁,也被称为“石笋桥”。石笋建造年代无考,但据《泉州府志》载,北宋大中祥符间石笋已存在。有人认为石笋可能是原始部族图腾崇拜的遗物;也有说是婆罗门教、印度教的生殖器崇拜(与开元寺大雄宝殿后廊正中两根绿辉岩石柱上的“湿婆图腾浮雕”上的图案同一源流)。1961年,石笋被确定为福建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危石入青云,上有千岁木。我来卧其间,天风响岩谷。 
                                                 ——【元】释大圭 
    一片云根天琢成,锦萌含箨绿苔生。烟中千古亭亭立,何必  娟映水明。 
                                                 ——【明】黄克晦 


    威远楼指的是北楼还是谯楼? 
    “威远楼”位于泉州市中山北路的洲顶,古称谯楼,又称北鼓楼。相传五代王审知建立闽国时,在泉州州治前建双阙(供瞭望的楼),下垒石如城,稍北九十步为应门(第二门)。到宋元时,因该处已经破旧就将其改建为谯楼,作为报时辰之所。元朝至正九年(1349),泉州长官偰玉立在州衙前重建谯楼,加高加宽使其更加巍峨壮丽。清康熙年间,重修谯楼(位向北略移),新竖立匾额曰“威远”,盖为天南保障之雄观也,故谯楼又称“威远楼”。“文革”期间(1969),威远楼被拆毁。1987年,泉州市政府将威远楼由旧址北移三十丈,即原“唐宋泉州州署地址”,依照旧制重建。 
    “北楼”指泉山门上的楼阁,因泉山门是泉州唐代时期的北城门,故整座城楼又称北楼,唐欧阳詹称之为“盖郡北墉之立侯楼也”。确切位置在今中山公园东北角(原气象台范围内尚保存着一小段唐故城北城墙)。2005年,市政府在北门街拓建工程中又重建巍峨壮观之泉山门。 

    白狗庙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白狗庙位于县后街和模范巷的接合处(旧属萼辉铺小山境)。因庙主祀白狗,即毗舍耶(印度洋山神)而得名。现存庙宇系1995年重修的硬山式建筑,由山门、前殿、两廊、后殿组成,增祀杨六郎、玄天上帝、田都元帅、文昌帝君等。白狗庙东墙外的“敬字亭”砌有两方印度教题材的石雕,一方为“母牛、磨盘与尊者的故事”,一方为“象、蜘蛛和磨盘的故事”,均为复制作品(原构件经鉴定为15世纪作品,保存于泉州海交馆内)。

    鲤城“四大”书院指的是哪四处? 
    鲤城地域内著名的书院有小山丛竹书院、温陵书院、一峰书院、正音书院,当前都只有遗迹可供凭吊。 
    小山丛竹书院:始建于北宋,位于泉州北门模范巷(今泉州市第三医院院址),只遗小山丛竹石坊,1983年1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温陵书院(泉山书院):在今东街菜巷内,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所建。南宋泉州太守王十朋、嘉定年间太守真德秀、明嘉靖年间朱仲南等都曾在泉山书院为诸生讲学,影响很大。 
    一峰书院(梅石书院);旧址在泉州一中至梅花石一带,缘为纪念罗一峰(罗伦)在此聚徒讲学而创建的。其址至今仍称“一峰书”。书院又称梅石书院,因近旁有石形如梅花故名。泉州原有“梅花开,状元来”民谚流传,即指此石。 
    正音书院:清雍正六年(1728),知县唐孝本在城内百源庵、承天寺、奉圣铺和铁炉铺建正音书院4所,辅导泉州士子官话(即今普通话)。 

    “聚宝街”之名因何而来? 
    “聚宝街"位于泉州旧城区南部,北起万寿路,南至厂口旱闸,长400米,宽12米,街的两旁是具有浓厚南方特色的古建筑物及带有异地风格的建筑物和教堂。宋元时代,泉州对外贸易兴盛,刺桐港对外交通贸易极其发达,出现了“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况。王延彬任泉州刺史期间,为了方便货物交易管理,便在晋江边开辟一贸易街区,让商贾集中于此,交易各种金银珠宝、绸缎布匹、香料药材、茶叶瓷器等商品,取名聚宝街,意为汇聚八方奇珍异宝。 

    “来远驿”有什么用途? 
    北宋政和年间,朝廷下令在泉州设置“来远驿”,用以接待外国前来进贡的使者。传说驿址在今旧馆驿,后废。明洪武年间,明朝政府批准设置与宋代相似的“来远驿”,与宁波的“安远驿”、广州的“怀远驿”并称“明代三大驿”,后废。明永乐年间,复设“来远驿”于聚宝街南车桥头附近,用以接待琉球贡使,并设“进贡厂”,以贮贡品。 

    “棋盘园”因何得名? 
    宋元时代,弈棋风盛,大蕃商蒲寿庚为娱宾客,在其花园北面辟一棋盘园,以32名美女为棋子,分别手挚黑红棋子名牌,各就各位,听候弈棋者号令进退,其遗址今存棋盘园地名,另今址有32间巷,传说是32名美女居宿所在。

    历史上的“市舶司”有什么用途? 
    泉州市舶司遗址位于鲤城区水门巷竹街,西接水仙宫,东连三义庙,北至马坂巷洪厝山。市舶司是中国历史上“掌番货海舶征权贸易之事”的机构,它的职能是:负责登记外国海船在港口的进出和贸易,保管外国海船运来的货物,征收外货进口的税金,接待外国商使和管理外商因贸易引起的纠纷等等。泉州从宋朝始设市舶司,直至明成化年间迁往福州。市舶司的设置,对促进泉州地区的海上贸易发展起着很大作用。这种机构,与近代的海关相似,但它的作用和地位实际上超过海关。 

    开元寺大雄宝殿为何悬挂“桑莲法界”巨匾?  
    开元寺始建于唐武则天垂拱二年(686),这里本是唐代大财主黄守恭开垦的西洞洲的大桑园。传说有和尚向他化缘,要求要在这片桑园上募建佛寺,黄守恭即提出必须让园中的桑树在三天内开出白莲花,方肯施舍。不料桑树果真开出白莲花,于是黄就献地让僧建寺,此寺因此号为“莲花寺”。“桑莲法界”即是这段美妙神奇传说的记录。今甘露戒坛西侧之桑莲古迹距今已有1300多年,老干虽开分三枝,但却常年枝叶繁盛,生机盎然,为寺中一处胜景。为了纪念黄守恭舍地建寺的善举,寺僧又在戒坛东翼修建了檀樾祠。

    你了解德济门遗址吗? 
    德济门遗址在现鲤城区天后路天后宫对面。元代,监郡偰玉立拓南罗城地合东西翼城为一,改镇南门为“德济门”。700多年来,德济门一直是进出古城的要道。上世纪20年代,随古城墙拆毁。2001年秋,在实施城南片区保护性整改工程时,被损毁的德济门遗址重见天日。政府斥巨资规划建设遗址保护公园。保护范围总面积约2500平方米,分城门、城垣、城墙基址和月城城门、城垣基址两部分,结构完整、气势恢弘。 
    德济门遗址发掘出的宗教石刻:有故基督教的莲花十字架石刻、伊斯兰教云月图石刻、六角星石鼓等,另有郡守徐汝澜自撰的天后宫重修碑记及“一郡元魁五经首荐”明坊、数门明代抗倭的铁炮筒。 

    您知道泉州天公观的悠久历史吗? 
    泉州玄妙观位于古城东街新府口,始建于西晋太康三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是道教传入福建后的第一座道观,被誉为“八闽第一道观”。初名白云庙,历代以来多有修葺、扩建,清康熙七年,避皇帝名讳,改名“元妙观”,这一名称沿用至今。因主殿供奉玉皇大帝,泉州人尊称玉帝为“天公”,故玄妙观又俗称“天公观”。 
    历史上的元妙观规模宏大,由数座宫观组成,有照壁、“端门”、玄坛祠、康王祠、三清殿、老君祠、南天门、凌霄殿、文昌府、长廊、戏台等建筑,观内外还凿有七口井,布列成北斗星座状,总面积约有万余平方米。至清末民初尚有六千左右平方米,是泉南最负盛名的道教宫观。 
    元妙观新貌:自1997年首期复建三清殿开始至2007年举行神像开光仪式,现元妙观实际占地面积近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复建告竣的中轴线主体建筑有三清殿、凌霄殿、灵官殿。整体建筑既雄伟壮观、气势磅礴,又精致典雅、精雕细镂,融道教文化和闽南古建筑工艺于一炉。 

    祟福寺有哪“三宝”? 
    宏钟、斜塔、千人鼎统称为崇福寺“镇山三宝”。  
    宏钟:“崇福晚钟”历来为泉州八景之一,比之“姑苏城外寒山寺”的晚钟毫不逊色。宏钟高八尺、直径三尺八寸、重八百多公斤,用纯铜铸成;钟身周表浮雕《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经文,并有“明洪武二十年七月温州黄宝起、陈显六造”字样;钟声宏亮,可传十里远及洛阳桥。 
    斜塔:原名松湾石塔,又名“应庚塔”,该塔系北宋熙宁元年(1068),镇南门内白石坊仁同会捐建。塔址位于大殿之左侧,高三丈多、广二丈,七级,八角形;花岗岩石砌成,每面雕刻佛像,别具特色。相传塔能应利欹向某方,即预示该方五谷丰登、六畜兴旺。2002年应庚塔复修,自刹尖至地平面通高11.5米,地下塔基深达3.10米。 
    千人鼎:据记载高约六尺、厚八分、阔五尺余,能供千人饭食。鼎已损坏失落,实为可惜。 

    “闽南甲刹”指的是哪座寺庙? 
    “闽南甲刹”指的是位于南俊巷东侧的“承天寺”。原为五代节度使留从效的南园,周显德元年(954),南园改建为“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赐名承天寺,原规模仅次于开元寺,为闽南三大丛林之一。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称月台寺。1985年宏船和尚及新加坡侨胞何氏投资重建,得以今貌规模宏伟。(大雄宝殿图片) 
    承天寺十奇景: 南宋乾道四年(1168),王十朋任泉州知府时,把承天寺中的景物概括为“十奇”;即偃松清风、方池梅影、卷帘朝日、榕径午荫、塔无禽栖、瑶台明月、推蓬雨夜、啸庵竹声、鹦山暮云、石如鹦鹉等,被称为“城市山林”的十奇景。王又撰《题承天寺十奇诗》七律诗十首以志之。明天启六年(1626),书法大家张瑞图以行书体写后并刻于碑石之上,今仿制于承天寺南园。 

    南外宗正司属于什么样的机构? 
    南外宗正司是宋官署名。崇宁元年(1102)置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南)。以宗室之贤者为知宗(即负责人),掌外居宗室事务。南宋初年,先移镇江,几经迁徙,建炎三年(1129)十二月迁至今旧馆驿西侧大船亭以北、古榕巷西北隅。皇室从中原地区带来先进生产工具,以及罗、绢、纱、绫等新产品,传入织、绣、彩、绘、染色、印花等先进技术,以及先进文化,促进今域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繁荣。元至元十四年(1277),蒲寿庚降元,在城内“尽杀南外宗子及士大夫三千余人”,将规模宏大的南外宗正司及睦宗院等建筑焚毁。现今,遗址被辟为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倪莉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