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首邑沧桑巨变
时间:2022-04-13 11:15 浏览量:1

千年首邑  沧桑巨变

——记录街、市、城的建设与演进

    编者按:鲤城区是晋江流域历代州、郡、路、府、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中心。1300余年的城建历史有光荣与梦想,有破坏与旧敝,更有思索与创新……这里我们从志书中摘录相关内容,让更多的人们共同审视这座城市变迁的历程……

古城城垣变迁

  唐久视元年(700年),武荣州治迁至泉州。

  唐景云二年(711年),改武荣州为泉州,泉州建制从此开始。

  唐开元六年至十八年(718~740年),依丘陵地势走向建唐城,仅开“北泉山门、南镇南门”两城门。

  唐光启二年至大顺二年(886~891年),刺史王潮筑子城,周7.5里,有东(行春门)、西(肃清门)、南(崇阳门)、北(泉山门)4个城门;城区范围北至北鼓楼(今中山公园北沿)、南至南鼓楼(今承天巷口)、东至东鼓楼(今相公巷口)、西至西鼓楼(今会通巷口)。

  南唐保大年间(943~957年),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重加版筑,扩建罗城,城周扩大到二十三里,且遍植刺桐,故别名刺桐城,简称桐城。

  南宋绍定三年(1230年),郡守游九功在罗城以南靠近晋江的地方,筑起一道四百三十八丈的长墙,称“翼城”。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监郡偰立玉“扩罗就翼”,即将城区南面扩大到翼城,并加宽增高城垣,形成一个周围三十里的北宽南狭的长形城郭。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府城依关东式改造后,城西北、东北、东南三部凸出,中心城区东西宽而南北窄,从清源山俯瞰,整座城池形似鲤鱼,故称“鲤城”。

  民国12年(1923年),泉州拆德济门及城垣,从威远楼前至新桥头,全部铺设水泥路面,命名中山路。同年7月,拆城垣至南薰门,并拆除南鼓楼残址。至民国26年(1937年),泉州城墙全部拆除。(待续)  (摘自《鲤城区志》199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