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江南古今谈
时间:2022-04-21 09:59 浏览量:1

 

   编者按:紫帽北麓,晋水之南,山川映绣,平畴万亩。历数地灵,不止其秀,更兼其殷,有粮果禽鱼之富饶,有柴草林木之丰茂;有水泽之滋养,有交通之便利……童叟安居,男女乐业;彬彬人才,代代传承!

   当适更迭,以工替农,拓城易村,时代所趋;千秋巨变!《方志文萃》,勇担史责,邀请高明,谈古说今,更以“万人烟”、“蔡庄五景”、“棲霞洞天”诸文引起广泛兴趣,编者亦倍受鼓舞!故增辟专栏,追溯新区旧事,兼记当前发展。

   重视地名,是人类激活历史文化记忆的一种努力!

 

一  关于水田十三乡的范围和形成

    玉树:井美、顶浦口、大房、古宅、塔前、上埕、后墩等自然村,几乎排成“一”字形,首尾近三公里长。西侧由乌石山下的乌石村至亭店村,这两条村庄连线之间有五千亩播种水稻的水田,旧称水田洋。

  幼山:1980年代,曾有泉州五中的吴宝川等教师做过实地考察,地层钻探至30多米深处区还是沙砾、卵石(地质学上称浅海相沉积);另宿燕寺原称“海岸庵”,也可佐证这片地域原为海湾。

  水田洋地势极低洼,一旦下大雨,立即受涝。这片土地被称为水田十三乡,范围包括斗南、店头、高山、樟崎、井尾、大房、后头、后墩、塔前、上埕、乌石、前埔、水田下尾(建市民广场时,整村搬迁)等村落。

  玉树:水田十三乡原为晋江水域冲积层,地势极低洼,雨季经常发生洪涝灾害;后经世代先民不断挖土填地,低处成潭成渭(指水池),垒土垫高,而后兴建房屋,并逐步形成村落。

  有源自金鸡、严浦的水系呈鱼骨状穿流十三个乡村,旱时,可给水灌溉,洪涝则有利排水,先民称为外浦,始建年代无考,但十三乡及这片水田洋是与之相伴生的!在风调雨顺的年代,譬如抗日战争时期,这片水田洋的收成甚好。

二  关于外浦、金鸡水利、南渠的形成与使用

  玉树:外浦、金鸡水利、南渠,叫法不同,实际上是同一个水系。整个水系主要是由母亲河晋江于金鸡(属南安霞美镇)与金浦间的进水口引水,再经洋屿、樟崎进入这一片水田洋,在晋江的水田下尾(已建为市民广场)折向东直去,到东山与溜石之间的六斗门重新与晋江主流汇合奔流向海。

  这段多赖人工开挖水系,俗称外浦,始建年代无考,民间有传为蔡端(主政泉州府)主持修建。整个外浦连綴这许多深潭大渭,一路曲折行走,又极多分支,也有直角形的浦尾湾和“凹”字形的篮尾湾。

  幼山:若是久无下雨,晋江水位低,江水就流不过来了,浦沟水也就少了,人们可以下去捉鲫鱼、土虾等,或是到浦沟两岸去挖毛蟹洞,抓青蛙……那么灌溉农田怎么办?主要依靠由六斗门进来的潮水!是要在中潮至大潮时才能进到这水田洋,每月不足十天,而且每一次来潮时间只有一小时左右。农民们盼水、赶水、抢水,是不分昼夜,那份辛苦也成就了农民哥的拼搏精神!

  等潮水灌田,等的并不是海水,而是海潮涨后,顶回头的江水!若潮太大了,以致咸水也会进到浦沟中,那水就不能灌田。解放后修建的六斗门等处的水闸就是防止海水涌入的。

  玉树:还有一灌溉水源是潭、渭等,如乌石大潭,井尾潭、大房潭、大房渭、古宅渭、塔前潭、塔前深渭、上埕渭东,大房与后头之间的后浚等。这些潭渭,下雨时可蓄水,无雨时,农民就用水车踏水灌农田。若是极干旱无水时,就辛苦极了!农民们就要深挖渭底部的土层,直待涌出泉水,而后呢,赶着用三四架水车相连接抢水……四个人踏一架水车,那简直是拼命呦!

  幼山:如果遇上雨水多的年份,只要二三天大雨,安、永、德内山洪泄下来,加上本地雨水,就会泛滥成灾,人们只得爬上楼阁食宿避灾。

  玉树: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应该是1953年,人民政府召集民工,修建金鸡水利工程,就是在金鸡附近扩大原进水口,沿途浦沟拓宽,裁弯取直;并新辟引水渠,增灌了晋南相关连的几万亩农田,称南渠,现在也有人称为南低渠。

  金鸡水渠兴修后,这里还可航行木船,运载石料等。1960年代中期,生产队修建仓库的建材石料还是经金鸡(江)运至古宅前将军跳(已废),水运应是1980年代初才停止。

  幼山:金鸡水利兴修后,可能是水的流速快了,鱼是少了很多!到1980年代,农田耕种植施用了农药,鱼虾都几乎绝迹了。

  玉树:另一水系,是由高山流经后厝尾后分两岔。一岔向北流经霞洲妈祖宫流入浮桥溪,另一岔流经后头、塔前、后墩、上埕、前后浦,而后向北经下浦口进入新桥溪,足有两公里多长。这条水系,是在上述各自然村背部,既可排雨水,又可纳潮水,寻常都是水流畅通,水质清洁。可供妇女浣衣,孩童戏水,也可食用,还有很多小鱼虾。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人民政府在前后浦和霞洲各建一个闸门,节制水位。九十年代初,政府又在东浦新挖排洪渠,建蓄水池、大泵房等,以排洪涝。

目前,这条水渠两边虽用石砌挡土墙,但常有垃圾杂物漂浮,已成为臭水沟,有的地段用石板封盖达数百米,挪作他用。水渠底,垃圾杂物和污泥逐日沉积,对环境卫生、预防疾病、排除洪水都存在隐患。

 

三  关于“过番”、“浪帮”与支持家乡建设

    幼山:清末、民国,那时民不聊生,时运艰难,谋生多往南洋,譬如大房、塔前、在1950年代统计都有80%以上家庭是侨眷,所以成为侨乡。有首激励青年人外出奋斗的诗歌:“男儿立志出乡关,不见封侯誓不返;埋骨何用桑梓地,人生处处有青山。”我的父亲史久清就是36岁“过番”谋生的,100个大洋,在新桥下,乘舢板出江通海……一趟大约要1-2个月;二战胜利后才有小火轮!大房的番客多“落脚”菲律宾,少数去越南,塔前人多往马来西亚。

  玉树:所谓“亲帮亲,邻帮邻”,起先也就是有村民出外某地,“站稳了(指挣到钱)”,有了自己的事业,消息传回,也就帮带了同村人前往发展。最有名的莫过于亭店的杨阿苗,亭店人去菲律宾多先投靠杨阿苗的“浪帮”(很形象的名称,指私人的收容所,也相当于同乡会所一类的机构),没有找到工作时,才能有个吃、住的地方,据说杨阿苗还会先给乡亲们赞助些零花钱,有了“浪帮”的资助,在异地他乡,才能更好地生存发展,而谋到工作、挣到钱后,这些华侨也乐于“反哺”“浪帮”,继续帮助后来者……

  当然,这些华侨的后代也在继续迁徙,当前火炬社区大房在美国的侨亲有300多人。

  幼山:与父亲久清同船的林山茶是市区后城人,由于长途坐船卫生条件差,生疮化脓,一路上,久清悉心照顾,每每船只靠岸,就背其上岸放风,于是结拜金兰,又一起投靠林在三宝垅经营布匹、煤炭生意的叔叔。父亲先是挑炭、砍柴、干粗活,后因聪明、诚实,被林叔聘为账房,戏称“赤脚兵升总督”。再后来又受聘同村史国铨的账房、总管,抗战胜利后曾受国铨委托,专程返乡主持建设侨星小学,耗资4万美元。这在当时也是轰动四乡五里的大事情。

  玉树:那个年代,生活艰苦,村民们都吃浦沟水,还道是“鱼能吃,人也能吃”。平常时候倒也水质清冽,只是遇了大潮,水质会变咸。但若碰到洪涝,到处是黄泥汤,还漂浮人畜粪便,卫生条件极差,易传染疫症;海外侨亲史国铨有邮寄漂白粉、色红色素等等的,帮助乡亲渡危难呀。

  幼山:出外谋生,风险非常大,我哥33岁早逝,留下28岁的寡嫂和两个女孩,后来我结婚后,有了自己的孩子,怕孩子喊“阿爸”,让两个小侄女和寡嫂触景伤心,所以呀,长期让孩子喊自己“阿叔”!侨乡呀,也有流不尽的辛酸泪。

  我父亲久清后来也是有开了“饮食店”什么的,生意并不算大,平常里很节俭,但逢年过节的,他都寄钱来,吩咐要给村里的孤寡每人2个银元!就是对故乡的那份情义。

 

四  关于“村民”到“市民”

    幼山:清末至民国,国家是积贫积弱,老百姓日子都过得很苦,多数人没有机会受教育。父亲史久清小时候爱读书,但一是没钱,交不起学费,二是没时间。穷人家的孩子都要帮家里割草、放牛、拾狗屎……无奈中,他还是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偷偷站在同村富人家私塾外旁听,“暗记偷学”。主人也终于注意到这个好学机敏的孩子,遂登门说服家长,久清才获得一个极短暂的免费学习机会。

    这把算盘算是我们家的传家宝,100多年了。当年,父亲买不起算盘,向别人借,小孩子都难免有嬉笑抢夺的行为,把算盘拉扯坏了,只好买了新的赔偿,破算盘也不舍得丢,四个角用铜条钉好,可不就保存到了现在。

    也就是那么短暂的受教育、学本领,我父亲才有后来“赤脚兵升总督”(意指职业生涯中的进级)的机会。

    玉树:现在教育条件好了,经济条件好些的,也都把小孩送到城里读书。幼山家的第3代,可不都上了大学,里里外外有3个大学生了。

    幼山:生活条件改善太多了!前阵子邻居老婶还问我,家里有几棚戏,哈,意思是有几台电视机。但也还是想念以前,到处绿油油一片,空气那个好呀!种1斤蒜能收获60斤大蒜,种上5斤,也就能收获3担,1斤大蒜卖个7、8分钱,也就够了一个年节的开支,还可以给小孩添件新衣、添双新鞋;往城里走亲访友,送上一担糕呀、粿呀,也是很有面子的!农闲里,还会做糖、养蜂、捉鱼……

    玉树:原来农村的风俗是很淳厚的,现在就不一样了。土地建了工厂,农民变成了市民,原来勤俭的品德也放弃了,很多都很依赖出租房屋为主要收入,大钱不容易赚,小钱又嫌累、嫌脏。

    幼山:现在的治安是大不如前了。原来虽然也是会械斗的,比如为争抢水源呀,但整体上是好的,村规民约都很有效,老百姓都不贪不取!当下治安问题虽是主要由于外来人口引起,但也有少数人有那种吃吃喝喝、好吃懒做的现象……青少年一代的道德教育也比较跟不上。

    玉树:当前江南新区虽已由农村变为城镇,但是医保、市政、环卫、早期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却没能跟上步伐,跟老城区还有不小的差距。如今民风不大如前,盗窃等社会治安事件时有发生,要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家庭、学校、社会应共同做好青少年教育。总体来说,当前的建设发展应尽快处理历史欠账。

    地名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给地理实体、行政区域或居民点所起的名称。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以及顽强的延续性和稳定性。研究地名,可以为人们提供不少有关民族、政治、历史、地理、经济、宗教、民俗、语言等方面的宝贵资料。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泉州来说,地名学所包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是“泉州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期访谈对象简介:

  史幼山,1923年生于菲律宾,1924年回国,江南街道火炬社区大房人。从事过捕鱼、养蜂、制糖、种田等职业,有着非常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在特殊的历史年代,也曾被诬为“土匪特务”,饱尝人世辛酸,但他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他认定人只要肯吃苦,肯拼搏,一定会有收获。虽然只读过几年私塾,却出口成章,对对子尤其在行,曾自提悼妻对联“月圆花好久念前人,儿孙成名先娘一份”,亦自吟“群鸟纷飞独雁泪,阴阳相隔永不归;千思万想解不开,终于留影代相随。”非常感人。幼山先生对爱情婚姻、子女教育、当地风土人情、自然环境的变迁多了然于胸,并有着朴素而独到的见解。

  

  史玉树,1938年生,江南街道火炬社区塔前村人。曾任厦门集美侨校教师,厦门盐业公司、泉州环卫处干部。是《江南夕阳红》简报主编、《江南华侨颂》(2004年)执行编辑、《江南街道“非遗”普查成果汇编》副主编,百忙之余还受聘《鲤城区侨联志》编辑工作,热心于地方文史和民俗文化研究、传播,为《方志文萃》特邀编辑。

(小微/记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