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谱牒文献的历史价值
时间:2022-04-21 08:47 浏览量:1

泉州市鲤城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陈乐怀

  〔摘要〕本文简述谱牒文献发展情况,重点论述谱牒文献在历史研究尤其是地方志编纂上的参考价值;提出在史志研究、编纂领域应注意运用好谱牒文献。

  〔关键词〕谱牒文献  历史  地方志  价值

  一、谱牒文献的形成、发展与现状

  “谱牒”源于诞生于战国末年,带有家谱性质的《世本》,是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文献,又名家乘,包括族谱、宗谱、家谱等。“广泛涉及到一个家族的发展历史、理想模式、价值标准、经济状况、礼仪习俗、文化层次等等,其形式和内容集中了社会学、历史学、档案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要旨”。⑴正如梁启超先生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提出:“我国乡乡家家皆有谱,实可谓史界瑰宝……能尽集天下之家谱,俾学者分析研究,实不朽之盛业也”。

  先秦时代《禹本记》、《牒记》、《世本》等,就已开始利用记述帝王、诸侯与名人世系的谱牒写成。《史记》的“本纪”、“世家”、“列传”,相当一部分材料取之于家谱档案。两汉以后的许多豪门望族,凭借谱牒记载炫耀门第,坐取官爵。北魏太和中,更以门第优先,以举选为次,“凡有司选举,必稽谱牒,而考其真伪故官有世胄,谱有世官”!从而促进了世家谱牒的兴盛。唐代,由政府主持编撰《氏族志》、《姓氏录》,推动谱牒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宋代,私家修撰谱牒兴起。“明清时代,盛行私家修谱。这时期,几乎姓姓有谱,族族有谱,家家有谱,而且家谱一修再修,不仅汉族修谱,各少数民族亦是如此”。⑵谱牒资料所影响到的深度和广度几乎使其成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全民性文化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谱牒编修基本停止。“文化大革命”中,民间旧存谱牒相当一部分遭焚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台湾、港、澳地区及世界各地宗亲寻根问祖热的兴起,民间修谱再现高潮。

  二、谱牒文献的历史价值

  清代学者章家诚在《文史通义》中说:“且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郡府县志,一国之史也;综纪一朝,天下之史也”。谱牒、方志、正史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学的三大支柱。谱牒中保存的大量原始资料,发挥的是一种史料凭证作用,在经济史、社会史、移民史、民俗史、历史人口学、地方志等历史学研究领域中,正可以作为可靠的参考工具。

  (一)谱牒文献是史学研究的有益参考

  谱牒资料中人物家世,如皇帝封赠的诰命、敕命、墓志和碑文等记载,正是正史之外的有益补充,二者相互印证。“族产是宗族存在的经济基础,谱牒中对族产的记载占有相当篇幅,如对祠田、坟田、义田、义庄、族祠、坟茔、山林等私家财产的数量、形成、经营、收支状况均有详细记载。谱牒档案中所记载的族产形成过程中的房契、地契,可用以研究古代的土地交易关系;对于经营收支情况的记载,则是研究古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珍贵资料”。⑶家族小社会,谱牒具体、详细地记载了家族成员科举中第、技艺诗文、族规、婚丧礼仪制度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但是的社会风貌,可为社会史研究提供参考。先辈迁移的时间、地点及缘由,谱牒一般都会详细记载。移民是自发还是官方,规模是大是小,正史中往往缺少具体而详细的记述,分析同一历史时期迁移的若干份谱牒资料,采用计量史学研究方式,可以为移民史研究提供佐证。许多谱牒对服饰、饮食、居住、生产、婚丧、节庆、礼仪等当地的民俗风情都有所记载。这些有关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史料,同样也在正史中往往不予记载,民俗史研究需还原的一个时期、一个地区的真实历史面貌,可以在谱牒中找到依据。谱牒完整记录了家族世系,成员的姓名、生卒年月日、婚姻状况、子嗣状况等,据此可推测人口的平均寿命、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等信息,可作为历史人口学研究史料来源。

  (二)谱牒文献是编纂地方志的重要资料来源

  谱牒文献对于地方志编纂作用,是其他历史资料无法替代的。二者关系密切,顾颉刚先生曾经说过:“我国历史资料浩如烟海,但尚有两个金矿未曾开发,一为方志,一为族谱”。1957年,毛泽东在谈及研究历史问题时说:“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在首轮修志具体实践中,王复兴、来新夏、林衍经、刘光禄等修志工作者已认识到谱牒“对于研究地名、风俗、方言、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借鉴谱牒资料,对于当前开展的第二轮修志工作是很有必要的。

  1.编纂人物传,具有相当权威的资料价值

  我们知道,查考古代人物,主要是通过正史中的传记、古代的文集、笔记和方志等。一些不太有名的人物,在这些资料中就很难找到,如果有,也只是寥寥数语,即使是一些著名人物,有时也是如此。“谱牒的核心是世系,每一部家谱都用连线、图谱或横竖表格的形式,将一姓一族的始祖及其以下各世子孙上下左右地布列起来,给人一览便知的清晰印象”。⑷详细家族人物名、字、号、行第、生卒年月日时、享年、妻室、子女、墓地,尤其对功名、官阶、传记、墓志铭等资料。多数内容还是可靠的。利用家谱资料,纠正了过去历史人物研究中的很多疑点。如陈泗东先生通过泉州《清源林李宗谱》,考证出明代思想家李贽(李竹吾)原姓林,名载贽,他父亲、祖父都信奉伊斯兰教,其本人也有阿拉伯或波斯血统。

  2.编纂地名志,提供基础资料

  在历史长河中,地名屡屡变更,尤其是关于一些小地名的记载,为史书、方志所不及。因而,谱牒对研究地名学的资料弥足珍贵,可以说是舍此莫属。近日,泉州市区地方志学会秘书长薛祖瑞先生查询先祖迁台事宜,在大陆多份族谱中均有薛氏开族在台湾“东港街”一说,而“东港街”在台湾的具体位置,却无从知晓。后从台湾《薛氏族谱》(1989年修)中查有“道光年间,薛添禄徙居屏东县东港”,由此确定薛氏迁台最早到达今台湾省屏东县东港镇。某一家族在某地开枝散叶,那么居住地往往与家族姓氏关联,类似“象峰陈”、“旧馆驿龚”、“西门阮”等姓氏与地名相结合的现象,多不胜举,有助于了解地名沿革。

  3.编纂艺文志,丰富资料来源

  首轮修志艺文志过于随意地处理,不够重视,达不到“反映了一个地区某个时代学术发展的趋势;反映了某个地区在断限内的各个时期艺文发展的动向。也体现出这一地区文化教育是否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这一地区人才状况的具体体现”⑸要求。谱牒中的《艺文篇》收录族人或与家族相关的各种著述诗文等,涉及政治、军事、生产、经济、文化、风土等诸多方面,可供参考。如“南靖《庄氏族谱》,收载有寿文、挽文、祭文、诗歌等数十种,以及族人、进士庄亨阳遗著《秋水堂集》的许多篇目”。⑹第二轮修志过程中,发掘谱牒中丰富的艺文资料,旧资料可在“纠错补遗”中呈现,新发现应设“艺文志”专章,以丰富志书的学术性和可读性。

  三、谱牒资料正确运用

  谱牒文献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特点,有助于我们全面地掌握一个时代的状况,正如章学诚“将史志比作日月,那么家谱则犹如遍撒九州环球,密如繁星的灯火。灯者,补日月之不足也”。谱牒与方志、正史相互参证,可匡史志之错,详史志之略,补史志之阙,续史志之无。但谱牒中的记载往往会有不实之言,夸大之辞,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采用谱牒资料,必须谨慎核实、求证。

  参考文献:

  〔1〕 王云庆,刘振华.谱牒资料的社会意义及文化价值刍议.图书与情报,2007,5,129.

  〔2〕 邓达宏.从文化层面探析谱牒档案文献的社会价值.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3,38.

  〔3〕〔4〕 王云庆,刘振华.谱牒资料的社会意义及文化价值刍议.图书与情报,2007,5,131.

  〔5〕 饶展雄.第二轮修志要重视艺文志——兼评《惠州志·艺文卷》.中国地方志,2005,5,21.

  〔6〕陈支平.福建族谱.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