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鲤城100问(宗教与民间信仰、节俗篇)
时间:2022-04-21 08:47 浏览量:1

    为什么泉州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 
    泉州地方文化的开放性和宽容性,形成了多种宗教文化并存、和平共处、兼收并蓄、共同繁荣的奇异景观。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摩尼教、婆罗门教、印度教以及名目繁杂的各种民间信仰,都曾在这块土地上广泛传播和发展。小小的古城内,各种宗教活动场所鳞次栉比。唐时就有“泉南佛国”之誉。现保存于泉州宗教石刻陈列馆内的200多方各种外来宗教石刻,均是泉州出土的珍贵文物,它们见证了泉州灿烂的宗教文化。
   
 泉州为何有“泉南佛国”之美誉?
    早在西晋太康年间,佛教已在泉州传播。唐代开始,泉州的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崛起,为佛教的流传提供有利的社会基础,由于政府推崇,佛事活动、佛学研究十分活跃,佛教势力迅速发展,因此被誉为“泉南佛国”。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对泉州有“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的赞语。
    开元寺大雄宝殿内的五方佛有何特别之处?
    大雄宝殿是开元寺的主体建筑,殿内有五尊安祥趺坐的大佛像,有别于国内众多寺院的陈列,为密宗供佛的规制。大殿正中供奉的是毗卢遮那佛,汉译大日如来,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祇。其两旁依次为东方香积世界的阿閦佛,南方欢喜世界的宝生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的成就佛,合称五方佛,也叫五智如来。这五尊大佛金光闪烁,衣纹清晰,神容慈祥,法相庄严,双手分别作说法、施与、接引、禅定等相,雕塑工艺精巧,令人叹绝。五方佛的胁侍有文殊、普贤、阿难、迦叶以及观音、势至、韦驮、关羽、梵王、帝释等诸天菩萨、护法神将共10尊。
    紫帽山的“心”字石刻有何文化内涵?
    在古城紫帽山有一种罕见异写“心”字石,是古城文物奇观,非常值得人们去游览与观察。一个心字可以衍化成四个形式:“心”中间无一点的,似是“虚心”或“空心”;“心”中间一点点得很高的,似是“提心”,提起万缘生,提心吊胆;“心”中间一点移在下面的,似是“放心”,放下全无事,心安理得;“心”三点集中在上面的,似是“多心”,凡事多心则自寻烦恼。这些异写心字是从佛教心为无法之本的道理变化出来的,其中有些刻有紫阳真人的偈语,或认为与道教文化有关。
    紫帽山有“作佛也由他”之语,佛教称“心即是佛”,明代纪年的心字石即刻在安海石佛寺。还有人认为儒家大讲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学,正心是平天下的本源。明朝福建南部,慢慢形成一个“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潮。泉州人李卓吾的思想颇有这种倾向,明末莆田人林龙江更成为“三教合一”的教主,影响很大。莆泉一带现尚存留不少三教合一的寺庙。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院在哪里?
    我国现存最早的伊斯兰教寺院——泉州清净寺(艾苏哈卜清真寺),位于今涂门街中段,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与杭州凤凰寺、广州怀圣寺并称中国三大回教古寺,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清净夕照”是泉州十八景之一。主要建筑分为门楼、奉天坛和明善堂等部分。临街尖拱的门楼高12.3米,基宽6.6米,全用辉绿岩石和花岗岩石砌成,它由4道拱门和3个隔间组成,寺门楼北面墙上镌有两长列阿拉伯文《古兰经》文句,传布教义又兼装饰性。“奉天坛”在寺门楼西侧,是伊斯兰教徒做礼拜的场所,顶盖已塌,现存四周石墙和柱石残基。“明善堂”在“奉天坛”的北面,始建于明隆庆元年(1567),1998年重修,改建为闽南屋式三开间的砖木结构建筑,今作礼拜及陈列室。其北面围墙正中嵌着一方明永乐五年(1407)成祖颁发的保护穆斯林“敕谕”石刻。
    基督教是怎么融入闽南文化的?
    基督教在传入闽南的初期,为便于对广大文盲教徒进行传教,美国美以美公会与英国长老公会教士宾为霖以罗马字母为基础,略加改变,又增加一个擦音字母,共24个字母,联缀切音。凡属闽南方言,均可拼读,称“白话拼音”。只要记住24个字母,不认字的教徒,都可以读《圣经》。又编写白话拼音《厦门音字典》,便于外国人读汉字。以此为突破,基督教才逐步克服语言障碍深入民间社会,融入闽南文化。
  基督教传入对近代泉州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清光绪十六年(1890),英国长老公会在泉州城区设盲学堂(即培英女学前身);次年,创妇女习道院(后改名圣经学校);光绪三十一年(1905),创办养正小学和培元中学,并聘剑桥大学硕士安礼逊主持校务;光绪十八年(1892),颜大辟在今北门街创办惠世医院;民国23年(1934)创办高级护士学校。
    
天主教是怎样传入泉州的?
    天主教传入泉州最早是意大利天主教方济各会派,于元代皇庆二年(1313)传入并在泉州设立一个主教区,终于元末,历时50多年。第二次在明万历三年(1575),西班牙天主教会教士到泉州。第三次是清雍正年间再度传入。第四次是清同治五年(1866),西班牙多明我今派教士由厦门到泉州传教。第五次是光绪二十一年(1895),该会又遣教士斯拉宾·莫牙,自澳门抵漳州。7年后,派黎来尔派莫牙(华名任道远)神父到泉州传教,发展教徒,在教徒陈光纯的资助下,建教堂,坐落于泉州城区许厝埕,近年该教堂翻建一新。
    泉州民间信仰香火最旺的庙宇在哪里?
    泉州民间信仰香火最旺首推通淮关岳庙,位于涂门街。因主祀关圣帝君(关羽),并祀岳武穆王(岳飞),故得名关岳庙。庙宇占地二亩多,由主庙和左右的三义庙、崇先殿三座并列,各有前殿、大殿,后进新建仿古楼房一幢。庙内香火终年旺盛,尤其是逢年过节,香客拥挤于庭内外,信徒远及东南亚及台湾。泉州市区民间信仰研究会附设于此。
    你知道泉州天后宫的始建年代吗?
    天后宫,又名天妃宫,始建于宋庆元二年(1196)。正殿台基座高出地面1米,采用花岗岩石砌筑。建筑结构比较特别,空间变化很丰富,门窗弯枋雀替,雕花精致细密,纹饰丰富多彩,既有几何图案,又有花卉水族,鸟兽人物。殿内彩绘浮雕,更是琳琅满目,八骏、八宝、博古鸟虫及各种花卉,表现着水族鱼龙腾空翻浪,与百花争妍。
  天后妈祖,俗名林默娘,是北宋时湄洲岛的民女。据说她出生的时候,遍地生香,瑞光四射,她终生行善济人,引导乡人避凶趋吉,后来她为了救护船只而遇难。百姓感念她的美德,尊她为海上女神,立庙祭祀。 
    为什么称富美宫为“泉郡王爷庙总摄司”?
    泉郡富美宫位于、晋江下游富美古渡头之畔,南门水巷末端,故名富美宫。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现重修,宫内供奉西汉太子太傅萧望之等王爷神,配祀文武尊王张巡、许远及二十四司,为泉郡王爷庙的总摄司,香火兴盛、分炉遍布台湾和东南亚各地,其中仅台湾就多达2000余处。
    萧太傅,姓萧名望之,字长倩,东汉人。少时即博学多闻,曾拜太子太傅,后为元帝顾命大臣而遭奸人陷害,死时忠心耿耿,坚贞不屈。百姓敬重他的崇高气节,尊之为萧太傅萧府王爷,祖庙称富美宫。现台湾信仰萧太傅的多为泉州籍人士,庙观主要分布在云林县,有麦寮乡的聚宝宫、豪安宫,台西乡的泉和宫等,计有分坛700余处。
    你知道鲤城区民间最早的“慈善义诊所”在哪里吗?
    花桥慈济宫,又名真人庙,位于中山南路605号,古地名为花桥亭。该庙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所祀吴真人即北宋名医吴夲。据传北宋明道二年(1033),古城内外瘟疫流行,吴夲来此悬壶行医、治病救人无数,今宫庙址即为其生前行医处。清光绪四年(1878)于宫内创办“泉郡施药局”,并置中药及自制丹膏丸散施济贫民。光绪二十三年(1897)又成立“花桥善举公所”。1985年又设“泉州花桥赠药义诊所”,免费为病人治病、赠药。同时,还有10多位退休的名老中医为群众义务诊病。每年赠药2万多人次、义诊数千人次。 
    苏夫人姑信仰是如何形成的?
    苏夫人姑,系江南常春苏启能第六女,故名苏六娘,从小被送往远村做童养媳,是一位勤劳、善良、贤慧的中国传统劳动妇女,因抗拒婚姻而逃回娘家绝食归天。传说她逝后屡次显灵,帮助官民抗倭平乱,护国卫境,镇邪驱恶,匡护苍生。百姓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女性,于明正统五年(1440)在紫帽山麓垒石建宫。明成化六年(1470)敕封为“护国卫生夫人”,地方官即改宫建庙;明万历年间(1573—1620)朝廷加封为“衍圣崇福”四字。500多年来,这里香火兴旺,至今有近60个分庙分炉,遍布闽南乃至东南亚。
    苏夫人姑庙坐南朝北,占地面积700平方米。主体建筑由前殿、拜亭、天井、正殿组成。庙后有苏夫人姑墓,俗称蚁穴,竖无字石墓碑。2005年,以海内外苏氏宗亲为主捐资将该庙修葺一新,扩建园林桥亭。如今,苏夫人姑庙已成为一处环境优美的旅游胜地。

    鲤城的元宵风俗有哪些? 
    鲤城一年中最重要、最热闹的民俗节日当属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人们习惯称为“上元小年兜”,元宵节较为著名的应节食品就是元宵丸,亦称上元丸。而把元宵节的节日气氛推向高潮的是“闹花灯”和迎神赛会的活动。每逢元宵佳节,市区万灯齐挂,幻若天街,而开元寺、府文庙、威远楼等处更是灯光灿烂,人山人海。

   “送王爷船”是种什么样的活动?
送王爷船往往是在瘟疫流行的季节举行,是鲤城民间信仰中一种包含中原文化内涵而又形式独特的传统风俗。富美宫所奉祀的萧王爷神灵显赫、神格超越而成为众王爷之“头领”。在瘟疫流行的时节,泉州地区善男信女们,在水上放“王爷船”,预示着“王爷船”将这些瘟疫带走,以此来保民安康。有时这位神威显赫的王爷神漂到海峡东岸的宝岛台湾,当地的人们认为是福祉,就将这些船收藏奉祀,故形成泉台的一种神缘。(编辑:陈小芬 倪莉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