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城区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2022-12-31 08:02 浏览量:1

区十届人大二次

会议文件(十二)

政府工作报告

——2022年12月30日在泉州市鲤城区第十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泉州市鲤城区人民政府区长  王克思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政府工作回顾

  2022年是新一届政府的第一年,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区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锐意进取、应变克难,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打赢“0313”等疫情歼灭战,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经济发展韧性得到巩固、城市建设格局有序拉开、民生服务保障更有品质。全年预计实现全区生产总值539.69亿元、增长4.5%,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23.32亿元、同口径增长1.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53亿元、同口径增长5.1%,工业增加值增长4.8%,建筑业增加值增长5.7%,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4.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一年来的主要工作和成效是:

  (一)在稳产强产中推动转型升级。全力以赴稳增长。精准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出台积极应对新冠感染疫情影响、推动企业稳产达产增产等系列政策,强化“战时”调度,开展“进企促发展”等活动,全年减免缓退各项税费8.2亿元,兑现惠企资金1.38亿元。深化“重龙头、强品牌、铸链条”专项行动,11家企业晋升省级工业龙头,3家企业新认定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三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增长7.1%。推动中小微企业“小升规”,新增“四上”企业89家。围绕消费场景造节策展,举办汽车云购节、老字号文化节等促销活动13场,累计发放消费券、购物补贴800万元,拉动消费15亿元。积极发展新零售,电商零售额增长10%。出口商品总值增长7%;实际利用外资增长356%,增速居全市首位。致力培育新动能。集聚发展光电产业,筹建光电产业园,坤鸿电子、燧成照明、依科达半导体等项目成功签约,毫米电子、全通光电入选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新增35家企业“上云”,7个项目入选第五届数字峰会签约项目,3家企业获评“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标杆企业,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居全市第一。落实企业上市“刺桐红”三年行动,佰源智能成功挂牌新三板,7家企业入选市级上市后备;对接一批优质基金运作企业,推动组建或参股文体旅产业基金等5支基金。协力创新拓资源。扎实推进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高新区作为省级试点园区,2660亩示范区先行启动,总投资近47亿元的首批9个项目动工建设,科创中心、示范区一期等省、市重点项目部分建成。深入实施“抓创新促应用”专项行动,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8家、省级科技小巨人4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1家,R&D经费投入增长27.9%。开展“绿色数字技改”,鸿福化纤、田中机械等投用一批智能产线,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1.2%,众益太阳能获评省级绿色工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利用,引入斯凯奇知识产权服务公司,3家企业获评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16.2%。聚力招商促落地。创新“一办、一局、一中心、一集团”招商格局,成立十个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招商项目全周期服务机制,聘任招商引才顾问和招商顾问单位,推出“揭榜挂帅”、教育扶持等激励办法,全年签约招商项目135个、总投资超600亿元,其中2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2个、亿元以上项目98个;履约项目132个、履约率97.8%,实现年度目标与同期增长双倍增。

  (二)在建管结合中提升城市品质。城市布局更显张力。衔接江南新区控规修编,深化江南片区城市设计,搭建“三生融合”空间构架。编制江南新区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新制造+新商贸+大健康”三轮驱动,打造泉州中央创新区。制定高新区发展建议性指引,理清工业园区“5笔账”,规范工业用地指标和风貌管控标准,完成高新区整体规划环评,描绘国家级高新区发展新蓝图。城市建设更有活力。重新梳理重点项目、城建项目调度机制,56个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07亿元,18个项目建成或部分建成。整体运营城市建设,启动总投资近50亿元的江南新区综合开发项目一期工程,招引落地中建海峡等一批优质建筑企业,49个“抓城建提品质”项目超额完成年度计划投资。推进新区城市更新,金鲤片区等8个项目征收房屋超25万平方米,完成土地“招拍挂”8宗822.63亩,启动田中里等3个安商房建设,金泰花园一期交付使用。推进古城保护提质,分8个片区滚动开展古城综合提升,一分区内中山中路及周边29条街巷基本完成改造,二三分区接续推进中山南路及周边46条街巷改造。高标准启动居住环境提升工程,130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基本完工;爱国路片区安商房部分封顶。城市风貌更具魅力。实施“聚城畅通”工程,繁荣大道全线渠道结构完工、第一施工段主路面通车,泉州大桥新桥顺利合龙,国道旧301线等4处道路节点完成改造提升,站前西规划一路开工建设,“三纵四横”路网拉开架势。推进“绿满泉城”行动,完成江滨南路主干道绿化提升,新建公园绿地5公顷、口袋(健身)公园27个、立体绿化10处,改造提升公厕20座。开展城市污水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启动雨污水管网普查,新建改造管网8公里、小区雨污分流管道50公里,消除城市易涝点5个。城市管理更见效力。开展“蓝天、碧水、净土、静夜”四大行动,落地实施“三线一单”,建立河长林长协同共治机制,全面除治互花米草,建成2个市级低碳试点,100%办结环境投诉件。打通基层治理末梢,22个社区完成优化调整,231个住宅小区开展长效管理,350个智慧安防小区完成建设。全面推行“权责下放、人员下沉、综合巡查、协同执法”模式,各街道综合执法中心和信息化指挥平台建成投用,获央媒持续关注。开展“八化”专项行动,重点整治流动摊点等五大问题,南外宗正司片区列入省级城市管理样板工程。全域推行“环卫一体化”和生活垃圾分类,通过省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考核验收。强力推进“两违”整治,拆违128宗1.79万平方米。

  (三)在共建共享中增进民生福祉。办好为民实事。超八成财政支出投入民生领域,34件为民办实事项目高质量完成。实施“鲤跃”人才工程,全面推行“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创新项目”引才模式,新引进人才中介机构4家,新增省级、市级高层次人才194人。实施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近9000人次,城镇新增就业7500人。落实阶段性社保降费率、社会保险费缓缴政策,减征社保费超3000万元,惠及企业近2万家次。最低生活保障金、城居保基础养老金持续提标,全市率先实现街道医保服务全覆盖。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民企参与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做法获住建部推广,建成保障性租赁住房640套、新建开工590套,建成长租公寓121套,推出安置型商品房2259套,回迁安置群众2237户。推动优质均衡。推进优质教育资源“过江”,加快福师大泉州附中扩建等一批教育项目建设,第二中心小学常泰校区封顶,3所小区配套幼儿园完成移交、新增学位1080个。以优秀等次通过教育“两项督导”市级评估,泉州七中获评全省首批示范性高中、泉州六中晋升省级二级达标高中、区教师进修学校成功创建省级示范校。课后服务实现“2+N”模式全覆盖,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达100%,“双减”政策有效落实。接续实施卫生事业发展三年行动,引进集力生物等优质医疗项目,加快海丝智能医疗创新港、中医外科医院等医疗项目建设,启动区级医院前期工作,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评审,开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评省级社区医院。增进互惠共享。实施社区集体经济“消薄倍增”工程,全面消除居财收入薄弱社区。拓展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完成500户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免费改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立老年人康复科,3个长者食堂建成投用,金山社区成功入选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老龄、老干部工作得到加强。颁布实施新一轮妇女儿童发展纲要,深化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持续加强。推进残疾人签约服务国家级试点工作,加快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实施“1+2+3”食品安全提升工程,建设网络餐饮透明厨房示范街区,规范外卖餐饮服务,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完成粮食生产指标任务和粮食储备工作。成立全省首个“英模讲坛”,蝉联省级双拥模范城“八连冠”,人武部获评省级“拥政爱民模范单位”。

  (四)在典范创建中加快文旅融合。加强文物保护。强化“世遗古城”主人翁意识,构建世界遗产点常态化保护机制,深入开展省级文物保险服务试点,81个市级以上文保单位定线落图,10个文保单位保护修缮工程启动实施,通天宫、锡兰侨民旧居等完成修缮;与华侨大学合作共建泉州古城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基地,打造海丝史迹保护巡回法庭、检察护宝等品牌,推动文物级古大厝产权人自发析产,构建文物安全防护网。繁荣文旅经济。启动文旅经济发展“五大行动计划”,招引落地文旅项目13个、总投资超100亿元。深化古城业态提升“十个一”行动,推出10条精品旅游线路,举行“双李”系列纪念活动,举办街头艺术活动超百场,加快中山路、西街及周边商圈业态更迭,大上海理发店等“老店面”回归老店招,泉州侨批馆等开馆展览,中山路入选省级特色步行街,属于泉州人的老记忆慢慢唤醒。成立民宿产业联盟,规范发展19家民宿,做优“世遗人家”品牌。举办文化旅游产品设计大赛、文化市集,建成城市会客厅,强化城市IP推广运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创作基地落地古城,承办中国电影编剧周启动仪式,引进精彩影视、无限自在等影视龙头企业,依托文学、影视讲好世遗故事。传承非遗文化。举办第二期古城文化传播人才培育计划,增设8个闽南文化和非遗文化传习场所,泉州扒龙船习俗(笋江)等5个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建设“刺桐艺术馆”古城文艺创作展示基地,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获评省级“文艺两新”实践集聚地。深化文明创建。持续开展“品质名城·文明新风”行动,在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工作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实行“党政街巷长制”,上线“民政事务服务平台”,倡导文明治丧理念。西菜市场获评省级三星文明集市。打造17个“党建+”邻里中心,建成8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全覆盖。

  (五)在防治结合中力保安定稳定。“四方”防控责任落细落实。完善区、街、居三级应急防控指挥体系,健全“一办十五组N专班”工作格局,建立“三公一大”“五源五同”等制度,自主开发“一网统管”“数智哨兵”等智慧防疫系统,疫苗接种累计超107万人次,设立发热门诊(诊室)17家。“三年”标准提升压紧压实。统筹整合全区应急救援和防灾减灾力量,落实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抓好“15条硬措施”和“66条具体举措”,完成934家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推进安全生产隐患“百日清零”,整改隐患4152项。深入推进“动态监测+人工巡检+保险理赔”试点,妥善处置存在安全隐患的自建房1472栋。“双线”提升创建走深走实。全力推进“平安鲤城”建设,开展四大专项攻坚行动,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打击电信诈骗,八类安全破案率100%;建立阳光信访新模式,信访件满意率达95.9%,中央联席办“治重化积”交办事项化解率排名全市前列。全力推进“法治鲤城”建设,实施“八五”普法,全省首创社区担任公民意定监护和遗嘱监护人的法律帮扶案例,全市首创行政复议“1+3”工作模式,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超99%。民族宗教、统计、工会、共青团、红十字会、计生协会、慈善等工作都取得新成效。

  (六)在三提三效中拓展政府作为。提增效益优改革。扎实推进15个重点改革项目,“大部制协调办公机制”改革成效得到省委肯定。规划建设海丝泉州金融法务区,探索数字金融诉源治理。全面实施零基预算改革,公用经费进一步压减。深化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出台区属国企高质量发展13条措施等系列政策,区属国资股权上挂市属国企,区属国企资产总额达255亿元、增长33.6%;新成立鲤城水务、弘泽置业等15家公司,区属国企对接合作项目超60亿元。提高效率优服务。成立全市首个“减税退税”党建服务联盟和区级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信用监管效能助力“放管服”改革做法在全省推广。深化“局长走流程”“领导干部走流程”,117个政务服务事项压缩承诺时限384个工作日,减少申报材料137项。落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程网办,推动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许可阶段审批效率再提速60%。政务自助一体机实现8个街道、17个“党建+”邻里中心全覆盖,可便捷办理事项113项,“一刻钟政务服务圈”逐步形成。提升效能优形象。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重新修订区政府工作规则,建立“大督查”机制,完善季度绩效考评体系,实行干部履职量化考核,推动一批行政事业单位先行过江“战江南”,双向激发全区干部队伍“战斗力”。自觉接受区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按时办结人大代表建议123件、政协提案208件。规范化、标准化推进政务公开,获评省级第三方评估优秀等次;门户网站建设排名全市第一。开展“百名纪检监察干部进邻里”活动,加强孝廉文化阵地建设,“世遗古城·清风知鲤”廉洁文化精品研学路线获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点赞报道。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基层的实践,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的有力成果,更是全区上下干部群众携手共进、奋勇争先的拼搏剪影。在此,我谨代表区政府,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离退休老同志,驻鲤省市属单位、驻鲤部队、武警官兵、企业界人士和来鲤创业务工人员,广大台港澳同胞、海外侨胞、海内外朋友,以及全体奋斗在一线的抗疫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新征程路上风险挑战依然较大,目标任务依然繁重:一是受疫情冲击等因素影响,7个经济指标未能完成年度目标;二是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低于工业增加值增速,产业结构亟需优化;三是社会投资活力有待提振,产业投资总量不足,投资结构仍需优化;四是地下管网、电力供应、区间交通等城市基础仍较薄弱,与韧性城市要求差距较大;五是世遗古城保护任务艰巨,业态、交通、接待能力等与知名度不相匹配;六是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供给不充分不均衡;七是营商环境有待提升,政府系统作风效能建设仍需持续加强。对此,我们将强化问题导向,拿出更实举措,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3年政府工作安排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关键之年。我们要以“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为工作导向,围绕“产、城、人、文、安”发展思路,按照“五年规划、三年行动、年度计划、项目支撑”既定节奏,在2022年打基础的前提下,以更高的目标、更新的举措、更实的作风,推动鲤城高质量发展更好更快见成效。

  新一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按照“强产业、兴城市”“活古城、战江南”部署要求,实施“1345”发展战略,深化“1+3”专项行动,发展“数字+新制造”“数字+新商贸”“数字+大文创”“数字+大健康”产业,持续打造世遗典范城、中央创新区,奋力建设“品质名城·现代都市”。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区生产总值增长7%,工业增加值增长7%,建筑业增加值增长7%,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出口商品总值(海关口径)增长5%,实际利用外资(验资口径)完成600万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围绕上述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打造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结构

  抢抓产业新机遇。在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基础上,把握经济发展转段机遇,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兑现落实、优化调整一批加快经济发展的新政策新措施;结合第五次经济普查工作,深化开展“进企促发展”行动,及时解决企业生产经营瓶颈问题,新培育“四上”企业超百家。把握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突出“强二优三”,继续做大做强纺织鞋服、电子信息、机械汽配等制造业,做活做优商贸服务、数字文创、文化旅游、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把握扩大国内需求和发挥出口对经济支撑作用的导向,举办年货节、汽车节、电商节等消费活动,“一月一主题”点亮商圈,支持消费企业加快复苏;再培育1个智慧商圈、1个综合电商园、1个垂直电商园;开展“商贸企业上平台、优势企业参外展、优品出海拓市场”等系列活动20场次以上,联合侨力量推动企业“出海招商、出海引智、出海抢单、出海交流”,全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扩容产业新空间。奋力推进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接续实施示范区一期项目,启动示范区二期,连片改造华塑、新塘等4大片区,推动海天科创园等6个项目动工,科创中心、火炬电子紫华园等7个项目建成投用,新增标准厂房超60万平方米。抢抓全市盘活利用低效用地试点机遇,打好“政企合作、收储改造、企业自改”组合拳,探索“代建+先租后让”等模式,坚持市场与行政执法手段相结合,全力破题低效用地开发、空间资源配置、历史遗留用地处置,推动超2800亩低效用地有机更新。探索闲置资产盘活新模式,设立城市更新基金,通过资产整租、收储、以修代管等模式,整合一批闲置厂房、古大厝,引导新产业入驻、新业态更迭。推动区属资产入股市古城公司,一体化运营古城内国有、集体资产,盘活古城超30万平方米闲置低效资产,为古城业态筑巢引凤。

  拓展产业新版图。全面发力“四型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以进固稳。支持绿色型经济发展,围绕建设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创新示范基地,规划建设泉州市智能产业园,加快推进千吨级低温银浆、文华汽车换电出行等10个项目,力促众益科技新能源及物联网产业园等一批绿色经济产业项目落户、建设、投产。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充分发挥五交科技产业研究院、投石智库等平台作用,新增培育国家级高企18家、市级以上科创平台5个,企业研发投入增长20%以上。加速服务型经济聚集,规划建设鞋靴数智电商经济区、外贸产业园、家政服务产业园,整合提升汽车服务产业,积极对接海峡技术转移中心等一批咨询服务机构落地。加快向总部型经济进军,提速建设滨江总部经济区、建筑产业园等载体,重点引进科大讯飞等10个总部或区域总部项目。

  激发产业新活力。开展项目建设奋战年活动,落实重点项目“挂图作战”工作机制,发挥项目前期办、项目管家“一对一”服务效能,推动65个在建重点项目跑出“加速度”,确保光电产业园及周边基础设施等27个项目开工,恒劲科博等34个项目建成或部分建成,产业项目投资超41亿元。立足华侨优势,拓展鲤侨英杰、鲤侨名厝等鲤侨品牌,依托留联会、侨社团等平台设立海外联络组,以侨为桥招商引资,全力做好“联系侨亲、凝聚侨心、引进侨资”工作,全力促成王宫华侨历史文化街区等优质涉侨项目落地建设。巩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效,建立国企混改“四个库”,积极推动区属国企参与产业园区建设、产业基金设立,争取国企全年新增经营性收入超20亿元、资产规模超300亿元。建立区级产业引导基金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强企业上市辅导,力争企业上市取得新突破,以资本运作推动市场主体健康发展、产业生态持续优化。

  做优营商新环境。打好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收官战,再梳理30项政务服务纳入“一体机”可办事项,“一网通办”比例提高到75%,实现企业注销全程网办,工业投资项目“拿地即开工”,探索成立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公司,确保在全市营商环境指数考评中争先进位。聚焦“1+2+2”产业招商方向,围绕“产业+空间+赋能”精准招商,优化招商机制,构建“飞地”招商集群,高效运作8个招商中心,建立招商创新中心,扎实推动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地生根,争取全年招商签约项目投资超650亿元,其中20亿元以上项目12个。

  (二)拉开活古城战江南一体格局

  发挥“搬不走”的优势,让古城闻者心驰。以系统思维落实古城非核心功能纾解,提速推进14个古城重点建设项目,释放“点、线、面”乘数效应。复合化再现片区风貌,策划复建宋元古城、宋元古市、唐子城等历史片区,加快新华侨大厦、原八一酒店周边片区规划建设,试点奉圣巷周边等一批古城小片区提升,完成爱国路片区系列项目建设,最大程度还原古城历史记忆。立体化复现街巷古韵,纵深推进中山南路及周边46条街巷综合保护提升,适时启动八卦沟等内沟河整治,推动西街东段、中山中路实施分时段步行化,完善古城核心区步行化体系,推动业态向街巷延展,打造“亮点在主街、厚度在支巷、空间在小园区”的业态空间布局。精致化重现宋元景象,加快文庙魁星楼、大城隍庙、宝海庵等3个古建筑复建,沿中山南路及周边片区规划“宋街”“元街”,点状式布局万国风情馆、在地国潮馆、乡愁记忆馆和李贽纪念馆,打造海丝国际文化体验中心,重现“涨海声中万国商”盛景。

  建设“抢着来”的热土,让江南业者神往。坚持大片区开发,采取“留、改、提、拆、建”差异化改造,打造宜居宜业活力新城。集聚头部资源高标准开发繁荣、站前西、金鲤等3大片区,力促16宗地块出让,加快江南里、水墨江澜等10个商住项目建设,打造江南新区都市核心区。加快启动晋江南岸景观提升工程、泉州演艺剧场综合体等文商旅项目,有效承接古城文旅功能外溢。实施“聚城畅通”行动,加速推进繁荣大道等3条主干道、金鲤大桥等2个跨江通道建设,启动泉南高速新增鲤城互通及接线工程,进一步完善组团间路网体系;补齐公共配套设施短板,建设坂头、新步变电站及配套线路工程,推动仙塘变电站、江南片区大型垃圾转运站开工,加快5G基站布局,渐进式提升江南片区生产、生活配套设施。

  打造“留得住”的环境,让鲤城居者安怡。结合城市体检,高标准实施“抓城建提品质”专项行动,强力推进109个城建品质提升项目,不断提升城市宜居韧性水平。提速“抓征迁交净地”行动,重点攻坚金鲤片区、繁荣片区、古城提升等5个征迁项目,梯次开展乌石-展城等片区项目前期工作,探索古城征收项目实施“房票”制度,全年完成征收60万平方米以上,持续释放城市发展潜能。推进住宅小区长效管理等居住品质提升工程。深化“绿满泉城”“照明提升”专项行动,新建10处立体绿化、10个口袋公园,点亮29条古城街巷、26栋沿江楼宇,全天候展现城市颜值。实施市区污水收集处理提质增效行动,加快推进江南片区污水处理厂建设,重点抓好16个水环境提质增效项目,全面铺开地下管网普查,智能化管理雨污市政系统。主动融入城区水系联排联调,有序衔接南高干渠供水线路替代工程和乌石滞洪湖项目,推进城市综合管网提升等3个给排水项目建设。全面落实“河长制”“林长制”,加强水土保持,实施“清水蓝天”等15个专项行动,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加强大气面源整治、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生物安全管理。

  (三)实施解民忧惠民生幸福工程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坚持民有所呼、政有所应,高质量办好31项为民办实事项目。深入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扩面,建立辖区全民参保计划库,争取医保参保覆盖率达96%。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1500套、人才公寓60套,加快田中、坂头等安商房建设。深入打造“医养结合”服务品牌,建设五星级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新建或改扩建长者食堂3个,实施政府购买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新增养老床位数100张。深化实施新时代山海协作,扎实推进对口帮扶。持续推进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军人军属荣誉激励和权益保障,巩固拓展双拥共建成果。

  均衡发展优质事业。深入实施“教育过江”工程,充分发挥老城名校示范带动效应,加快福师大泉州附中扩建、西隅中心小学坂头校区、通政中心小学田中校区等5个教育项目建设,筹划推进金泰学园、泉州六中江南校区等项目,推动泉中职校办学条件达标,完成龙湖·春江天镜等2所幼儿园移交工作,新增学位900个。扎实开展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推动福师大泉州附中创建省一级达标高中,第五中心小学等一批小学争创省“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加强德育、体育、美育工作,精准关爱下一代。强化“大健康”理念,加快“大健康”医疗项目建设,在江南新区布局一家三甲医院,推动鲤城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二期、区妇幼保健院分院等动工建设,加速浮桥、常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院区建设,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深化“鲤跃”人才工程。强化就业优先,精准实施就业服务,扩展省内外劳务协作联系,持续开展“春风行动”系列稳岗促就业工作,落实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全年新增就业岗位8000个以上。加快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区战略,融入先进制造业人才中心建设,加强产教融合,持续推进与省内外高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推动企业与大中专院校合作开展人才培养。持续优化“双创”引才模式,发挥引才大使联盟作用,着力培养和引进支柱产业学科领军人才,力争高层次人才团队、省级“双创之星”实现零的突破。

  (四)擦亮兴文旅展形象金字招牌

  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按照世界古城活态传承典范定位,突出主客共享、突出人间烟火气,加快打造大泉州旅游集散平台、国家5A级旅游景区。落实《泉州市文化旅游发展促进条例》,实施文旅经济发展三年行动,召开文旅经济发展大会,开展文旅经济大提速大发展活动年,编制古城产业发展规划,出台“1+1+N”政策,实施“七个一”组合措施,加快30个文旅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文化价值转变为文旅价值、转变为新型文商旅价值。常态化举办海丝泉州数字文创博览会,开展NFT创作大赛,发行泉州首个城市NFT数字藏品,成立海丝城市数字文创产业联盟,打造365天不落幕国际性文商旅融合盛会。高质量办好百年中山路庆典、申遗成功两周年等系列活动,推动影视文旅、数字文旅占风口、抢先机,加快发展“四店经济”、直播经济、天台经济、夜间经济,建设新华侨大厦等10个住宿载体,打造古城民宿集聚区和龙岭乡村民宿部落,建设龙头山等旅游集散中心,推动古城成为来闽旅游首站、过夜旅游首选,力促旅游总收入突破80亿元、增长15%。

  争创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深化省级文物保险服务试点成效,扎实抓好36处“文物+保险+服务”试点,滚动实施7处文保单位保护修缮和7处安消防工程建设,巩固文保单位文物安全标准化成效。健全完善文物管理协调机制,逐步推广文物析产、收储租赁、以修代租等试点模式,推动更多私有文保单位纳入保护性收储和盘活范围,争取新申报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唤醒文保单位新生机。结合文保点、“三普点”、50年老建筑的保护、迁建,规划建设文化街区。运用元宇宙等科技手段,推进文物数字活化工作。

  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常态化推进“品质名城·文明新风”行动,做足准备迎接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和福建省文明城区总评。逐渐完善17个“党建+”邻里中心特色服务功能,规范化提升12个社区实践所(站),打造“1+4”文明实践特色品牌。持续深化综合执法改革成效,拓展“1113”综合执法改革试点经验,完善升级数字城管平台,促进基层执法力量实质性融合。完成东街、西街菜市场标准化改造。巩固垃圾分类示范区成果,推广延伸“环卫+”一体化机制,探索多样化垃圾分类市场化运转方式,打造“和鲤”分类样本模式。

  拓展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效应。执行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持续开展“万千百十”文化惠民服务工程,建设区级智慧体育公园,建成新图书馆、一峰书院等一批群众性阅读场所,改造提升2家公共文化服务中心、4家文化陈列展示馆、1家侨批馆,建设7个文旅驿站,让群众随时随地沁漫文化熏陶。传承千年非遗智慧,加快工艺美术厂改造提升,鼓励非遗产品产业化、市场化,支持非遗传承人开设工作室、产品工厂等,再公布一批区级非遗传承人,新增1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支持“文旅+”工业、红色、历史等领域跨行业产品开发,开展全国研学实践课程展示活动,开发“研之有鲤”小程序,深化“泉腔鲤音”研学培养,推动“研学实践”与“研学旅游”融合发展,打造闽南文化生态保护鲤城样板。

  (五)夯实防风险保稳定安全基底

  守住人民健康防线。围绕“保健康、防重症”,强化疫情监测和应对,做好分类分级健康服务。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机制,加强疾控队伍建设,提升疾控实验室检测能力,提高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巩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区成果,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慢性病防控一体化服务体系,力争创建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始终用心用情用力提升人文关怀、加强心理疏导,关注老人、儿童、有基础性疾病患者等脆弱人群防护,满足市民看病、就医等基本需求,做到策略更精准、措施更有效、群众更满意、社会可承受。

  守住本质安全底线。推动“安全生产标准化”提质扩面,再创建不少于300家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确保新引进工贸企业100%开展标准化提升,逐步实现人防向物防转变,物防向技防提升。抓好消防安全、道路交通、房屋安全等,试点建设应急综合救援站,加快古城小型消防站等消防场所、设施建设,优化4处交通组织,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管理处突能力,全力提升城市本质安全水平。全面贯彻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强化储备粮安全管理。抓好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开展“餐桌污染”治理。

  守住风险防范战线。提升财政保障能力和预算管理水平,用好用足各类债券资金,完善国企投融资监管机制,确保不发生政府债务系统性风险。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持续打击电信诈骗和养老诈骗。进一步深化党建引领基层网格管理服务,深化社会治理、社会治安“双城”同创,创新全领域治理模式,确保网格事务穿透处置。持续完善“城安系统”“社区天网”,优化打造82个“提高型”智慧安防小区。做实“四门四访”,依法推进信访积案化解。落实国防动员体制改革,全力支持人民武装建设。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侨联、残联、科协、社科联、慈善会、红十字会、计生协会等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桥梁纽带作用,打造多方参与、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三、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奋进新目标,迈向新征程,新的一年政府工作要有新作为,创造新成效。我们将不断提升现代化治理水平,全力打造勤学求变、勤做善为、勤勉尽责、勤政廉洁的人民满意政府。

  必须以新思想引领新征程。我们将学思践悟、创新奋进。要学深悟透,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使命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落实“党委出题、政府答卷”。要实践创新,在新思想科学指引下,坚持系统观念、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守正创新,全力“活古城”“战江南”。要团结奋斗,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营造“大家都来干、事情就好办”的工作合力,在新的赶考路上勇毅前行。

  必须以铁肩膀扛起硬任务。我们将练就斗争本领、发扬斗争精神。要坚持打铁必须自身硬,在艰苦环境中磨炼,在吃劲岗位中历练,在发展一线中锤炼,争做懂政策、懂项目、懂市场、懂金融、懂基层的“五懂”干部。要坚持越是艰险越向前,打破隧道视野和路径依赖,以系统的思维、先进的理念、超前的眼光,勇闯改革攻坚“深水区”,写好机构改革“下半篇”,做好“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再蹚激流,勇攀高峰。

  必须以高标准干出高质量。我们将躬身实践、创出实绩。要树标对标,主动拔高工作标杆,向先进地区取经,跟兄弟县市区竞赛,把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和各级交办的重点任务办成精品、办出水平。要以上率下,切实发挥“头雁效应”,践行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干在一线、冲在前线。要实干笃行,践行“三提三效”,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狠抓落实,切实做到说一件、干一件、成一件。

  必须以严法纪营造好环境。我们将以法为重、担当为民。要紧扣法治之“重”,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加强审计监督,纵深推进“八五”普法工作,在法治轨道上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要谨固廉洁之“弦”,高标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毫不松懈管好“重点人”“重点事”,持之以恒整治“微腐败”“不正风”。要恪守为民之“心”,提高基层现代化治理水平,倾力打造完整社区,紧盯厝边头尾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解决“急难愁盼”,让群众获得感“实打实”、让干群关系“心连心”。

  各位代表,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笃行不怠守初心,踔厉奋发启新程,为建设高质量“品质名城·现代都市”奉献全部力量!

相关文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