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研究家——李贽
来源:学习强国平台 时间:2023-01-05 12:37 浏览量:1

  李贽,明朝后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戏曲理论家。原名林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又号笃吾、温陵居士、百泉居士、思斋居士、龙湖叟等。福建省泉州晋江县人。回族。他潜心研究王阳明学说,深受王学“泰州学派”的影响,公开以“异端”自居,针对“存天理,去人欲”的虚伪道学,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他的言论不见容于封建大官僚和正统派文人,一再受到迫害,于万历三十年(1602)被捕入狱,同年三月被迫自刎。李贽主要著作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

  李贽的戏曲理论有收于《焚书》中《杂述》里的《杂说》《童心说》《读律肤说》,以及为《玉合记》《昆仑奴》《拜月亭记》《红拂记》所写的题词。李贽文学理论的哲学基础是“童心说”,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在“童心说”基础上,李贽提出“化工”“画工”两种标准,称《西厢记》《拜月亭记》为“化工”,《琵琶记》为“画工”。所谓“化工”是指作家不是有意为文,而是胸中有事要写,蓄积已久,势不能遏,发而为文,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而“画工”是人为的工巧,作家虽全力以赴,终究不能感人。李贽在《红拂记》题词中提出作剧要关目好、曲好、白好、事好的要求,这是中国戏曲理论家较早对戏曲创作提出的全面要求。李贽的戏曲批评是明代万历年间戏曲理论批评的重要成果之一,对后世影响甚大,明末沈宠绥在《度曲须知》中把他与徐渭、汤显祖、王骥德等人并列为“词学先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