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城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三举措加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时间:2021-11-10 18:30 浏览量:1

鲤城区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目前全区现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5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10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70人(其中国家级9人、省级11人),市级非遗传习所14家,列入《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整体性保护重点区域2个,市级以上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2个。先后荣获“中国民间工艺品之都”、“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历年来,鲤城区高度重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工作,通过妥善保护、活态传承、宣传教育等有力措施,积极推进我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一)妥善保护,确保文化遗产留存。一是完善保护组织架构。成立8个街道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充实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力量,构建区、街道两级文化遗产保护架构,迈出文化遗产系统保护的第一步,筑牢文化遗产安全“防火墙” 二是推进非遗数字化传承。通过对省级非遗项目田野调查,及对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的影视拍摄、平台播放等,宣传展示我区作为泉州闽南文化核心区丰富的非遗资源,目前已完成招投标工作,即将着手推进拍摄工作。三是“扩编”非遗名录和人才队伍。在广泛发动、专家评审的基础上推荐“送王船”等8个项目申报第七批省级非遗项目;加强非遗资源普查,组织申报第九批区级非遗项目。2021年以来,我区新增7名市级非遗传承人,4名省级非遗传承人,进一步完善传承人队伍架构,充实传承力量。四是加强资金扶持。积极为“送王船”项目的展示以及“南音”活动的开展向上申请专项经费,及时拨付各级传承人补助,今年累计拨付20.7万,补助非遗传承人67人。

(二)活态传承,推动非遗保护与文旅产业融合。一是推动闽南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中山路及周边商圈业态,鼓励非遗传承人进驻中山路,迎合市场需求,开发、销售非遗产品,丰富旅游产品供给。以展示闽南商业文化、建筑文化、华侨文化为目的,推荐中山中路申报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在古城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内,规划世遗古城游、多元宗教文化游、古城街巷游等多条旅游路线。二是鼓励非遗文创产品开发。鼓励文化创意企业充分利用我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发设计富有泉州(鲤城)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商品,推动传统工艺品、风味小吃向“旅游伴手礼”发展。积极组织辖区内非遗传统工艺企业、文创企业参加各级评选活动。三是引导文旅企业引进非遗项目。引导刺桐时代村、三道行等企业引进木偶头、花灯刻纸等老字号非遗项目或衍生品入驻,对接市场,形成研发、展示、销售、文化传播为一体的文化旅游配套项目,促进非遗产品产业化、市场化发展。

(三)宣传教育,搭建非遗传承展示平台。一是建设综合性展馆,多方位展示闽南文化。以北滨江公园A1、A4两幢仿古建筑为载体,筹划建设集展示、体验、研学为一体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泉州体验中心。体验中心将结合闽南文化生态底蕴与空间结构,采用歌舞演出、现场演绎、实物、图片等手段,多方位展示闽南文化,彰显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核心区域的历史作用。目前场馆已完成设计工作。二是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开展非遗展示、展演活动。结合建党百年主题,组织非遗传承人创作非遗作品并参加泉州市献礼建党百年优秀传统工艺精品展参展。结合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举办“灯·传”泉州花灯创意作品展。申遗成功当晚,举办聚宝城南“歌吹漫步 ”、“古韵鲤城·闽南非遗”传统闽南非遗民俗项目“快闪”表演、在金鱼巷“南音阁”开展南音世家表演及采访。国庆期间,举办“鲤韵匠心庆华诞”2021年庆国庆鲤城区非遗·传统工艺线上作品展,向建党百年、新中国成立72周年献礼。三是 “传、帮、带” 做好非遗活态传承。推动南音进泉州七中、泉州珠绣和火鼎公婆进民新中学、拍胸舞进泉州十五中等非遗进校园活动,举办“闽南民间舞蹈鲤城区幼儿园、小学教师高级传承研修班”,培养一支闽南民间舞蹈教师传承队伍。鼓励市级以上传承人、学校、社会团体设立泉州扒龙船、五音吹等10个非遗传习所,并推荐申报第三批市级非遗传习所。